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恋童癖小说之《洛丽塔》原版小说介绍及在线阅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长篇小 …

  • 基本信息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作品名称 洛丽塔
外文名称 Lolita
作品别名 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作  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字  数 约42万
首版时间 1955年
  • 内容简介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The child I love),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称呼她为小妖精。
  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Dolores Haze),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Lolita)或洛(Lo),因此作为书名。
  后来女房东在丈夫的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气,于是写了三封信(后来被亨撕碎,但根据文章中,信的残篇段句,三封信的内容想表达妻子想离开丈夫一段时间,然后再找机会复合,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爱)在寄信的途中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
  结果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强力安眠药),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乱伦的关系。亨伯特然后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 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36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Quilty)( 作品中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其为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终, 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0年圣诞。

  • 创作背景
  纳博科夫来到美国之前,《洛丽塔》的种子已经萌芽,但是使这一题材彻底得以实现的正是美国和美洲大陆。美国的生活和经历为《洛丽塔》的成长提供了地理背景、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人物、小说第二部分的发展线以及完全不同的结局。
  美国现实生活还为纳博科夫描写洛丽塔与成年男子同居的大胆举动提供了活生生的事实案例。在这一过程中,纳博科夫格外关注各种事故、性犯罪案件以及谋杀案的新闻报道,还把有些案件的大致情形记录下来,甚至有些几乎被原封不动地引入《洛丽塔》中。其中有一桩案件“吉·爱德华·格拉默谋杀亲妻案,在会见了怀孕了的洛丽塔后,亨伯特驾车重访拉姆斯代尔,路过夏洛特·黑兹的墓地时,突然插入对这起案件的描述”。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纳博科夫收集这些“资料”,并把它们加以巧妙的排列组合,移植到《洛丽塔》中。
  • 角色介绍
亨伯特
 
  主人公亨伯特患有恋童癖,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对九至十四岁的性感少女具有无法克制的欲望。对安娜贝尔的永恒记忆使得亨伯特长期处于对性感少女畸形追求的梦幻中,洛丽塔的出现,使这一畸形追求找到了承载的实体。
  亨伯特是一个具有自传性质的人物,他和纳博科夫极其相似,这一相似表现在他们都在早年失去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亨伯特失去了最心爱的恋人,纳博科夫失去了生养自己的故乡,成了无根之人。而且这种损失都给他们造成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和无法克服的精神障碍。二者的流亡都体现了地域和精神的双重性,由欧洲到美国,无家无根,思维和意识也处于美国文化的边缘状态。纳博科夫对自己流亡身份的印记、对故乡“根”的眷恋体现为对语言的执拗;亨伯特对昔日恋人的投射——性感少女的苦苦追寻与痴狂迷恋及其最终的受挫,导致他精神分裂,流亡一直存在他的潜意识当中。
洛丽塔
 
  洛丽塔是一个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时尚”女孩,她父亲去世早,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具有很叛逆的性格,母女关系一直不好。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对子女的个性所填的表中,夏洛特·黑兹用以下十个形容词来形容她的女儿,即寻衅生事的、吵吵闹闹的、爱找岔子的、多疑的、不耐烦的、动辄生气的、爱打听闲事的、无精打采的、不听话的和固执的,好的形容词一个都没有,可见母女俩的关系不怎么融洽,也说明洛丽塔确实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她是女同性恋者,塔尔博特教会了她手淫,因为好奇她与查利·霍姆斯发生了性关系。
  洛丽塔的性格和行为是众多美国小女孩的缩影,尤其是在亨伯特带着她环美旅行中,她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性方面还是其他方面。如亨伯特说的“是她诱惑了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这样,“乱伦”一次最先是从洛丽塔说出来的,“亲吻的把戏”,亨伯特要对她做的事情她都很清楚,有时候亨伯特比她还矜持。洛丽塔自己也曾说:“我很节俭,思想和行为都很肮脏。”
安娜贝尔
 
  安娜贝尔是一个比亨伯特小几个月的可爱的孩子,她聪明伶俐、天真无邪,做着那个时候其他小孩子做的事情。她和亨伯特在一同在海边玩耍,他们谈论对芸芸众生的世界、对富有竞争性的网球比赛的兴趣,他们谈论的话题还涉及到唯我论哲学等。她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幼小动物的软弱无力引起她同样强烈的痛苦。安娜贝尔与亨伯特是相爱,而不是像亨伯特对洛丽塔那样,一方痴迷地爱着另一方,他们突然间疯狂、笨拙、不顾体面、万分痛苦地相爱了,经历了一段非常甜美的时光。另外,安娜贝尔是一个有理想的小女孩,她想到亚洲一个闹饥荒的国家当一名护士。虽然文本中对安娜贝尔的描写很少,但她是与洛丽塔完全不同的女孩。
奎尔蒂
 
  奎尔蒂一直是文中比较神秘的、模糊的人物,他的名字,亨伯特在黑兹家时就已经出现了,虽然是否为同一人无从得知,但这就是一种预设,暗指这个人一定会出现。而且文中多处提到奎尔蒂这个人,剧作家、骆驼牌香烟广告的形象大使等,直到小说最后读者才了解到他是一个肮脏的瘾君子和不道德的色情小说的作者。奎尔蒂是一个比亨伯特还要变态的中年男人,是恶的象征。
  • 现实批判
  在《洛》中,纳傅科夫对美国的批评讽刺是不遗余力的,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尽管小说聚焦于一段故意设置的、怪癖式的、远离人间烟火的个人经历,其着意寻求的仍是对这种经历的抽象、概活或“典型化”。当然,这种“典型化”的展现借助的并非是抽象的研究。其根须深探地扎入亨伯特与美国当代社会的关系之中。
  揭露得最为彻底的莫过于新兴的、蓬勃发展的汽车旅馆业中的喧闹、肮脏和粗俗。汽车旅馆一般建在公路旁,为自驾汽车的旅客提供食宿。附设有车库、车棚或停车场。这种新型服务业的兴起是与汽车工业的发展分不开的。汽车工业在20世纪绝大部分时间内占据着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地位。随着汽车的不断增加,它给社会生话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除了更多的生活便利以外,它也使交通日益拥挤,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结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不仅如此,汽车设计、装备等也变得更加豪华。成为车主们较量财富、地位的地方,其庸俗、浮华的心理昭然若揭。此外,“汽车一举扫荡了闭塞的小镇社会原有的众多规则。……密封的小轿车成为中产阶级的私室,成了冒险的年轻人放纵情欲、打破旧禁的地方。”这一切,纳博科夫是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因此,他选取汽车服务业作为自己的对象,对汽车旅馆这面镜子揭示社会生活的粗俗面很有典型意义。纳博科夫集中笔墨于汽车旅馆的另一层原因是,汽车旅馆是他迁居美国后最熟悉的地方之一。
  第二个受到纳博科夫讥讽嘲弄的是美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实用主义教育方式。上世纪20年代以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很大反响。在社威“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指导下,当时许多机构利用学校假期大量开办各种活动营地。像夏洛特·黑兹夫人一样的学生家长相信,夏季宿营是健康的,“夏令营会教多治雷斯·黑兹(洛丽塔)在很多方面长进——健康、知识、修养。尤其是对别人负责方面。”但事实怎样呢?营地根本不像宣传广告历说的那样。既不幽静整治,也不卫生,食物也平谈无味。与他人一起做个蛋糕则可以发展“健全的个性”,围坐火塘边在星星下唱歌则可把“快乐的灵魂融入集体的声音中”,洗盘子,做幻灯,捕捉蛾子或蝴蝶算是活动内容丰富。女孩子的座右铭是“我是雄性动物的朋友。”在营地,孩子们被允许充分发展个性,于是洛丽塔喜欢“游泳和划船”,孰料那不过是她和另外一男一女为了躲开别人到树林后面交欢而耍的花招。
  • 作品争议 
  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洛丽塔》争议的关键和最令人难解的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是由它联想到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 资源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恋童癖小说之《洛丽塔》原版小说介绍及在线阅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长篇小 …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