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
——德谟克利特
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
背景:一个24岁INTJ网友给我推荐了一篇关于底层思维学的文章“结构学云云”,还以为是小众读物,遂网上搜索。原来是一套还比较成熟的,系统化的思维体系。
内容是关于底层逻辑和认知感受,内容并不是那么白话,有的不易读懂,且需要有一定的经历、知识、阅历才能体会。

我问INTJ网友的阅读感受是啥,
他回复了一段文字过来。
“第一次点火加速是蒸汽机,第二次点火加速是电脑,而手机算是电脑的升级可以算半个再加速。
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个人想要获得真实的快乐就只有处于相对位置的优先处,而这也符合基因竞争自然选择。
人的痛苦有,
自己无知,
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
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但是别人不无知。
我觉得他应该是INTJ或者是超越了INTJ的人格。
一件事有好处也有坏处,我庆幸我上学了,我也觉得上学是浪费时间,
学的东西是没用的东西,虽然不是四书五经,但也没啥用,
唯一有用的就是耐心看书的性子了吧,但是这和上学没啥用,可能和小时候的家庭有关,小时候,父母出去干活,把我锁在屋里,房间里只有书本和电视机伴随我。
我的潜意识一直在追求真理,好像有了真理做其他事就清晰了。
我觉得按照我目前的轨迹来说,我感觉我一生也写不出那样的东西。
性成熟之后我在知道了竞争的意义,我现在不想追求真理了,应该务实了。
主要原因也是我看到了我可能是下意识追寻的真理,虽然我还想再探索一些自己的,但是把他的当做原始宪法也不错,日后自己也可以适当增添修补。
还有就是自身的特性导致的我的过于偏斜,如果是偏向的是能够赚钱的技能之类的还行,但是偏向的是观察总结规律这种不接地气的东西还是先算了吧。
拿游戏比喻来说就是,就算把通关攻略都背下来了,如果自己的属性点和技能是空的,那也只是望洋兴叹而已。
实践论万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万岁。
最后就是,他也有可能是个骗子,因为人知道的是有限的,所以凡事无绝对,只是说概率大小的问题了”
这段话有感悟,也有在现实与实践中挣扎。
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思维逻辑,要知道很多INTJ标榜自己“INTJ永不为奴”,尤其是在思维上。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某种思想的奴隶,而且枷锁繁重。
所以产生一问:
INTJ是先形成自己的思想,再去吸收并消化别人的经验?还是先学习别人的思想,再转化形成自己的经验?
粗看起来两者差不多,细品的话差别很大。
前者像是在筑基,后者像是在夺魄。
都说底层思维决定了上层高度。那么,“思维”,这种意识产物,是本土生长好,还是泊来品优?
本土的优势:原始、纯净、自然生长,是按照本体的主观意识在成长。
本土的劣势:缓慢、狭隘、富有局限性,如管中窥豹一般。
泊来的优势:成熟、经过实战、富有体系,拿来主义的快速复制品。
泊来的劣势:可能含有杂质,生拉硬套,也许不能承受其重。
两者各有千秋,思想百家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也都各领风骚。
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绝对的好,重在用。
感觉究其根本,是底层本体的转化能力、识别能力和竞争意识产生了效果。
- 脑袋空洞,如大河决堤般摧枯拉朽;外部思维入侵时,可能产生例如:崩溃,震撼,抑郁,洗脑,崇拜等情绪;
- 内心充盈,如涓涓细流般汇为大海。吸收外部思维时,可能产生例如:伤感,亢奋,抵触,认同,边界等感觉。
转化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思维体系的成熟;识别能力的深度决定了去伪存真的效果;而竞争意识就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是否敢和外部抗争。
这是不断磨合与成长的过程。
个人偏向于赞同先有自己的思维,再去消化吸收别人的经验。
自己先是个成熟独立的个体,再去接纳其他个体。一切肯定会有解。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