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贪婪的心理来源及其对治方法

(一)常见的贪婪现象先来看一组现实中经常出现的贪婪现象:

1、德国法西斯在临近战败前的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个月间,报复性地向敌国不分军民地发射了15000枚V1导弹与3000枚V2导弹,共造成英国31000人丧生。

2、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争极度不利的情况下,组织主要由约17岁左右的青少年构成的“神风特别攻击队”企图以自杀战术挽回败局,仅在1944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和1945年4月的冲绳战役中,“神风”飞机就出击2550次。

3、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为维持巨大的内战开支发布金圆券收刮民间财富,并导致巨大而恶性的通货膨胀,这种疯狂的经济行为在1949年6月国民政府战败退守台湾前期达到顶峰,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一百三十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六万五千倍,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就形同废纸,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

4、为二战后稳定混乱的国际金融次序,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之后美国却不断以增发美金的方式转嫁由于逆差而导致的美国国际债务于其它国家,这种贪婪的经济行为在1973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时达到了顶峰,并导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5、官员的贪污行为通常在临近退休前达到顶峰。

6、小三对男方的物质财富要求通常在七年之痒前达到高峰。

7、恋爱或婚姻中的人通常在临近被动分手或离婚前才会意识到应该尽力地满足伴侣对自己的合理情感需求。

8、许多考生临近毕业考前才疯狂的读书,临近高考前后才盲目的烧香拜神。

9、人常常在濒临死亡时才极度的渴望生存。

在以上案例中,1和2主要贪爱于荣誉,属于政治性贪婪;3、4、5、6主要贪爱于财富,属于经济性贪婪;7主要贪爱于情爱,属于情感性贪婪;8主要贪爱于学业,属于事业性贪婪;9主要贪爱健康,属于生理性贪婪。

以上的政治性贪婪、经济性贪婪、情感性贪婪、事业性贪婪、生理性贪婪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贪婪现象。

(二)贪婪现象中的非理性因素

观察以上的案例:在案例1中德国法西斯的报复行为实际上并不能挽回败局以实现对国家荣誉的获取或保留,相反却能对大量无辜的平民造成巨大伤害,明知道某个行为会导致巨大的利益付出,同时无法达到行为的目的,却依然做出这种行为,只能说明这种行为缺乏起码的理性。相似的行为在案例2中行为集体企图以自杀战术挽回不可避免的败局;在案例3中行为集体企图以发行金圆券来维持必然失衡的内战支出;在案例4中行为集体企图以发行美金来支付必然会导致黄金储备资产破产的国家外债;在案例5中行为人企图以加大贪污来平衡因退休导致的权力利益亏损;在案例6中行为人企图以极端的情感换财物来平抑因为男方中断利益输送而导致的利益损失;在案例7中行为人企图以极端的付出来解决情感破裂问题;在案例8中行为人企图以极端的助学行为来解除考试压力;在案例9中行为人企图以挣扎来解决必然的死亡问题。

通常来说,行为人在行为中支付的利益与实施行为的意愿成正比,行为的合理性与行为对行为结果在行为目的方向上的影响力成正比。在以上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它们都存在这样两点共性:

  1. 极端强烈的行为实施意愿;
  2. 行为对行为结果在行为目的方向上的影响力趋近于零。

这两点同性反映出在以上的行为中存在极端的非理性心理。那么到是什么心理因素导致行为人一定要做出如此非理性的行为呢?

(三)贪婪的心理分析

具体分析下面这两个代表性案例:

案例A,在明治维新之后的1894年左右,日本军国主义政治集团认为,日本地狭人多、资源匮乏,在殖民主义盛行的霸权时代,如果不能对中国等相对落后的亚洲国家实施侵略并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就必然面临极其严峻的国家生存问题。

案例B,当某人痴恋于自己的爱情对象时会认为自己在得到这份爱情之前极度的不幸福。

从当事人对生存环境认识的角度来说,在例案A中日本军国主义政治集团不自觉地忽视了日本在日中千年交往中的常态也是一种很不错的生存状态。在案例B中当事人不自觉地忘记了自己在认识痴恋对象以前一直都没有明显的不幸福感,他甚至暂时性地忘记了自己在原本没有痴恋对象的生活中导致幸福的原因以及实现幸福的方法。

在以上包括A、B在内的普遍贪婪现象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共同特点,当事人常常忽视了生存环境对生存方式的强大包容性,严重低估了自己在当前环境中的生存可能性,从而对自己的未来生存状态得出过分悲观的结论。在这里当事人盲目地认为自己的生活现状及其可预见的未来在总体上悲观,甚至极度悲观,即陷入了盲目的全局性悲观。

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对当下或基于当下的可预见未来生存环境主观过度的恶化性扭曲,产生了一种对自我生存的盲目悲观。


例案A,日本军国主义政治集团认为在日本与中国交往的上千年历史中,日本常常处于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相对劣势地位,而19世纪的90年代是中日千年交往历史中出现的日本可能征服中国的千年不遇的唯一时空窗口,错过这个机会日本将永远失去翻身的机会。

案例B,当事人认为要么得到痴恋对象而幸福,要么失去此人而不幸,没有第三个选项,改善这个不幸的机会只此一个别无它途。

从当事人对生存问题的应对角度来说,例案A中在绝大多数中日交往的千年历史中,日本对本国的生存延续机会是持乐观态度,这种乐观态度通常表现在日本可以极大的吸取中国的先进文明成果来让自己持续大量地获取国家的生存发展性利益。但奇怪的是这种机会多多的乐观状态却在19世纪90年代却转变成了机会唯一的悲观态度,或者说中国对日本能够持续大量提供国家利益的渠道由学习、通商等多种和平共存方式,突然就变成了侵略-殖民的唯一战争征服方式。

在案例B中当事人则忽视了或者说不自觉地排除了自己与其他可能对象发展爱情的机会,他甚至从没想过独身也是一种非常幸福的生活。

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狭隘的利益价值观对现实的扭曲,使得原本丰富的获取生存延续利益的时空窗口被有目的的隐藏了,使得当事人只能看到符合这种价值观的时空窗口被显示出来,从而让获取生存发展利益的渠道似乎变得更狭窄甚至仅仅唯一,产生了一种对自我生存利益的片面乐观。

对生存状态的盲目悲观和对生存利益的片面乐观让当事人陷入了一个狭隘的极端生存观,使得他认为只存在一种所谓的最优解决办法,此外别无它法,否则自己就不能生存或不能比这种方式生存得更好。这种观念为贪婪现象中的极端非理性行为建立了一种在当事人看来似乎非常合理的心理机制,让当事人认为即便这种行为不够好甚至很糟糕,也依然是自己在当前环境下唯一且合理的选项,并导致其决然地进行孤注一掷的非理性行为。

(四)贪婪心理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在贪婪中当事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生存发展的机会突然由众多选项变成狭窄甚至唯一选项,并非生存环境的客观现实,而是由于当事人在盲目的悲观主义下主观地屏蔽了或低估了其它的可能选项。与此类似的,生存发展的多个时空窗口突然变为唯一的时空窗口,也并非生存环境的现实,而是由于盲目的悲观主义产生了过度急迫的生存需求,使当事人失去了几乎所有合理的耐心,导致对最近一次符合这种价值观的获利时机产生极端的片面乐观,认为这就是实现生存延续的唯一时空窗口。

在这里,与其说是环境变化导致生存发展渠道的狭隘性变化,不如说是当事人对生存之道的认识由相对广泛变为相对局限而导致的观念片面性变化。正是由于当事人自己陷入了对生存的盲目全局悲观主义和对机会的极端片面乐观主义这两个极端而又虚无的观念之中,从而导致贪婪这种非理性的心理及行为在当事人看来不但合理而且必须。

另一方面,对生存的盲目全局悲观主义和对机会的极端片面乐观主义之间又互为因果,它们不但能够相互激发而且更能够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贪婪的心理和行为更趋于频繁、短促和强烈,在这样的习惯与驱力的共同作用下,贪婪不可避免地会朝着完全超越当事人生存环境所能承担的极致贪婪行为方向发展,从而令当事人的生态系统不可延续,并导致崩溃。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虽然最初导致贪婪的原因并非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但对行为人来说贪婪却能够把生存环境塑造得趋向于恶劣;虽然最初导致贪婪的原因并非获取利益的机会极度稀有,但对行为人来说贪婪却能够把获取利益的机会改造得趋向于稀有。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在主观上认为环境恶劣,那么对他而言生存环境就会趋向于恶劣,如果他认为获利的机会稀有,那么对他而言利益环境就会趋向于获利的机会稀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贪婪最初虽然不是迫切或绝望的情势所至,但贪婪却可以把情势塑造得趋向于迫切甚至绝望。

这个过程这也是一个心理世界塑造物质世界的过程,或者说客观物质世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来讲在根本上就是一个心理世界(这里阐述的是主观与客观、心理与物质的关系,即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讲的关于我与人、性与相的“不一亦不异”的关系)。

纵观历史与现状,或是贪爱荣誉,或贪爱财富、感情、事业乃至贪爱仅仅活着,也许不同人在不同时期贪婪的层次与需求各不相同,但无论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历史总体上都是一部由盲目的生存忧患意识和极端的生存问题解决观念所导演的贪婪史,或者说人生常常被自己盲目的生存忧患意识和极端的生存问题解决观念绑架在一个贪婪的轨道上循环不休。

所以我认为:从心理上讲,贪婪的主要心理来源是对生存的盲目全局悲观主义和对机会的极端片面乐观主义。

贪食者难守健康,贪财者难守诚信,贪色者难守忠贞,贪情者难守清静,贪誉者难守道德。相反在智者看来,享受的利益远远小于健康,欺骗的利益远远小于诚信,淫欲的利益远远小于忠贞,情爱的利益远远小于清静,名誉的利益远远小道德。人之所以会贪婪,正是因为被迫切而狭隘的价值观所蒙蔽,无法看清在贪婪的对立面所具有的更为广阔而深远的利益。

基于以上对贪婪心理来源的分析,要对治贪婪就需要打破狭隘的价值观,要能够在更为长远的时间长度和更为广泛的空间范围来审视自身的生存利益,同时应该更理性、更客观的来观察生存的现实环境,避免现实被极端、片面的主观或世俗观念所扭曲,从而防止被对生存的盲目全局悲观主义和对机会的极端片面乐观主义所绑架。

赞(5)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贪婪的心理来源及其对治方法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