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中国人用“吃”来看世界

看历史,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观现在,中国的饮食业繁荣昌盛。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饮食,远远不是提供营养这么简单一件事了。“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观察事物、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不仅带来了汉语中与“吃”有关的词汇高度发达,甚至还影响了我们的语法,一度成为被动句的标记。

每种语言都有“吃”这个概念,但是吃法不一样,特别是吃的地位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迥然有别。别的不说,英语的eat跟汉语的“吃”相比,显得那么孤单、苍白,英美人也太不把他们的“eat”当作一回事了!

说广东人爱吃,“他们四条腿的东西,除了桌子凳子不吃,什么都吃”。据说,2003年初那场影响全国、波及全球的非典,就是广东人吃出来的。然而汉语中,不仅有腿的东西可以吃,没腿的东西也可以吃;不仅吃实物,还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在单位工作,时间紧,中午回不了家,就“吃食堂”。过些日子,生活太单调了,想换个花样儿,就去“吃一次餐馆”。以前吃饭,主要是饱肚子,那就“吃大碗”;现在呢,天天油水那么大,都发愁着怎么减肥,就改“吃小碗”了。越是高档的餐馆越是如此。老吃那些家养的禽畜,那些种植的蔬菜,就腻味了,现在就开始讲究“吃野味”。

到外边吃饭,那价钱可贵多了。这也合理,因为你不仅吃肉呀菜的,还要“吃地皮”。尽管如此,还是不少人愿意破费到外边吃,为了“吃气氛”、“吃品味”嘛!你要卖单,小姐首先问“您这是吃公家还是吃个人”,因为那样打的折扣不同。

不论干哪一行,不就是为了吃一碗饭吗?现在的公务员,都是“吃公家这碗饭”。人跟人的能力不一样,有人“吃技术”,有人能说会道,就“吃嘴皮子”,就去搞公关。还有些岗位需要长相,那就“吃脸蛋”。中国人学英语多,需要的老师也多,就有不少“吃英语这碗饭的”。别人问我干什么的?我就说“吃汉语这碗饭的”。红学是一门显学,不少人一辈子就做这个,那就是“吃《红楼梦》这碗饭”。老师上课,粉笔末飞扬,不仅弄脏了衣服,还免不了吸进一些,那就是“吃粉笔”的生涯。

在大单位上班,人浮于事,不管业绩如何,人人有份,这叫“吃大锅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就是一切,吃喝拉撒全管,生老病死都包,这叫“铁饭碗”。经济改革的一项就是“打破铁饭碗”。不少人就得重新学习,另谋职业,否则就只好“喝西北风”了。

有些行业是长线投资,越干越“吃香”。做学问就是越老越值钱,年轻时做的那些东西,到了后来才发酵,才让人认识到它的价值。可是像歌星,特别是唱流行歌的,就红那么几年,这叫“吃青春饭”。干体育的,除了少数后来当了教练,大都是“吃青春饭”的。这类人的工资奖励一定要高,因为他们是把一辈子的工资则这几年里集中领取了。

有些人对社会有特殊的贡献,国家就把它们养起来,旱涝保收,他们从此就“吃劳保”。普通人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城里的人又没山又没水,不巧一家人都下了岗,还好,人多上厕所的也多,就在闹市区承包一个则所,每人五毛。这成了新闻,上了“某某晚报”,题目是《这一家人吃厕所》。

小的没办法,只好“吃父母”。上大学后,父母已经退休了,可是哥哥姐姐参加工了,那就“吃哥哥姐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该自力更生了,就得“自己吃自己”。如果还揩父母的油,常回家蹭饭,那就加入了“啃老族”。

看见自己漂亮媳妇跟别的男的在一起,有说有笑,觉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那就是“吃醋”。一些女士结了婚,看着自己的男的对他妈妈比自己都亲,很不爽,这也是“吃醋”。这方面特别敏感的人,就是“醋坛子”“醋罐子”,那叫一个量大,随想随“吃”。

改革了,开放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也波澜汹涌了。色大包天者毕竟是少数,那些“吃女人豆腐”的可不难见到。一些女士也不大介意这些,被“吃豆腐”的频率可以知道自己魅力的大小。但是,一个男的太不检点,遇到认真的女士,特别是让自己的太太知道了,这可不得了,恐怕要“吃不清兜着走”。半夜回家,“吃闭门羹”是肯定了,闹不好还会“吃一棍子”。还有些人因此而“吃上了官司”。

中国人什么都往吃上想。一些男士看到绝色美女,就像看到美味佳肴一样,“垂涎欲滴”,因为“秀色若可餐”嘛!

男的不能在外“刨食”,不能养家糊口,就会遭媳妇的白眼。如果还让媳妇到外边折腾赚钱,甚至干那些叫人说不出口的事情,那就是“吃软饭”了。

光棍的总是羡慕那些有媳妇、有女朋友的,而有了媳妇、有了女朋友的,一天到晚烦恼事也多起来了,总是后悔,劝他昔日的光棍哥们儿,千万别进入婚姻这个牢笼来!得到的回答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管它牢笼不牢笼的,先“吃饱不饿”再说。肚子饿了难受,“性饥饿”也不好忍哪!

有些人就是情商高,善于社交,就到处“吃得开”,到处“吃得香”。也容易被领导看中,自然就官运亨通。可是有些人总是“吃不开”,一心想得到领导的好评,结果还是“吃了一顿批评”。哎,没办法,人比人气死人。

老王这个人,什么都吃得起,就是吃不起亏。他还爱管别人的闲事,小区的人都说他“吃多了撑的”。回家老伴儿还数落他:“你真是‘吃错’了药,管这些扯淡事干嘛?”

十根手指有长短,同样是自己的孩子,父母还有喜欢不喜欢。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老师喜欢的学生,那就格外地关照,这种学生就叫做“吃小灶”。同学们最羡慕那些吃小灶的学生。万世师表也不例外,三千弟子并不是一视同仁,就给子夏“吃小灶”。一次孔子把子夏叫到跟前,“来,来,来,我告诉你我的理论核心是什么。”过后同学们都好奇地问子夏:“老师跟你说了啥?”子夏回答:“忠恕而已矣(《论语》)。”

小时候看抗战时的电影,最痛快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游击队“吃掉敌人一个碉堡”。长沙会战很激烈,我们的军队一次就“吃掉了敌人一个兵团”。下象棋,你如果能“吃掉对方一个车”,那就获得了优势。下围棋,做不了两个眼,迟早“这块棋会被对方吃掉的”。听到房间里很热闹,不时传出来“吃!吃!吃!”,千万不要认定那一定是在请客吃饭,很可能是棋艺比赛。

2006年的足球世界杯,法国与意大利决赛。法国队灵魂人物齐达内小不忍则乱大谋,中了对方球员马特拉济的激将法,一头撞向对方。这一头不仅让齐达内“吃了一张红牌”,还让法国内“吃了败仗”。齐达内没有“吃一堑长一智”,他这是老毛病了。这位足坛老将想必为此“饮恨终生”。

一台内容丰富、多彩多姿的文艺节目,那叫“文化盛宴”,或者“文化大餐”。看这些节目,如同享受一桌满汉全席。

现在人忙得很。没时间做饭,就吃快餐;没时间读书,就吃文化快餐。现在的很多书籍,电视上的节目,都是些专家把那些精华的东西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传播给大众。在文化快餐中成长的一代,知识面可不窄。

孙悟空最牛,动不动就让那些妖魔鬼怪“吃老孙一棒。”在元明之际,“吃”还变成了一个语法标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水浒传》中常有这样的句子:“那厮吃他杀了”。

汉语真是有滋有味,甜酸苦辣,啥都不缺,而且还形象生动。光看“吃”的这“色香味俱全”的用法,就知此言不虚。

赞(1)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中国人用“吃”来看世界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