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理性和猜疑

我国有这样一句俗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将它作为处理人际关系和做人的一个准则,尽管有一点“消极之感”,倒也没有什么非议之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却将这一原则过于“强化”,处处表现出一种“防人之心”,时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戒备心理”。结果呢?谁都不愿意与他打交道,人际关系搞得很糟,弄得他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自身非常苦恼,却找不出原因来。七宗罪社区

那么,这类爱好猜疑的人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怀疑一切”。这类人警惕性特别地高,对周围的人都采取不信任、怀疑走着瞧的态度,而且总是朝“恶处”去考虑。例如,同事们为他干了一件好事,他就会睡不着觉,一个人在哪儿“捉模”:“他们为什么要为我做好事,是不是别是用心?是不是另有所图?”同事因为自己有事,几天没有与他说话,他就会闷着头地想:“他怎么啦,为什么这几天不与我说话?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是不是我出了什么问题?”

第二、胆小、谨慎和怕事。这类人胆子较小,唯恐自己的行为有失检点,有失差错,唯恐被他人抓住“瓣子”,唯恐触犯了什么似地,行为缺乏生气,因此总是“不断地反省”自己。这类人,做起事来总是显得格外的小心,总是在某一既定的“框框”中办事,一点都没有大胆往前闯的劲头。

第三、气量狭小,情绪变化大。这类人患得患失严重,心眼很小,气量也狭窄,也爱生闷气,一点都吃不得亏,受不住委曲,更经受不住他人的“闲话”。有时他人的“议论”并不是冲着他而来的,然而他却偏偏往自己身上联系,因而情绪变化很大,经常将内心的感受表现于脸部,时阴时沉,让人有感到不知如何办才好的感觉。

第四、爱好孤独,不愿与他人打交道。因为总怕他人“算计”自己,总怕自己吃亏,因此不太愿意与他人打交道,活动圈极小,也很少有几个知心朋友,总是将自我封闭起来。即使在与他人交际时,由于心眼太小而不断地产生“误会”,即使他人向他作了解释,还将疑心留在自己的心中。为什么这类人对他人的猜疑、戒备心理表现如此强烈呢?

第一、与这类人在其人生的旅途中遭受过严重挫折有关。
一般来说,被他人的伤害越大,就越会产生猜疑的心理。譬如,我有一位朋友,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次讨论会上,因“随随便便地”对“中央”中的某些人议论了几句,结果不仅遭到“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狠狠批判,而且还被发配到农村进行“下放锻炼、思想改造”了好几年。自此之后,他就变成一位“从不多事”、处处表现得小心谨慎的人。即使在小组会上也不轻易发言。真是“一旦被蛇咬,终生怕草绳。”有一句俗语:叫“无商不奸。”不怎么太确切,但是,也有一定的根据:商人都生活在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环境中,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甚至倾家荡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只能强化自己的戒备、猜疑心理了。

第二、与他所处的“小环境”的人际关系紧张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所处的“小环境”内耗严重、人际关系倾轧、紧张,小宗派林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火药味”,你整我,我整你,相互“检举”、相互“揭发”,充满了对立和斗争,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大大地发展人们的猜疑、戒备心理。你防着我,我也防着你,时间一长,这类特征就会潜移默化到人的人格特征之中去,变得对多疑和强烈的猜忌心理。

第二、与他所处的“小环境”的人际关系紧张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所处的“小环境”内耗严重、人际关系倾轧、紧张,小宗派林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火药味”,你整我,我整你,相互“检举”、相互“揭发”,充满了对立和斗争,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大大地发展人们的猜疑、戒备心理。你防着我,我也防着你,时间一长,这类特征就会潜移默化到人的人格特征之中去,变得对多疑和强烈的猜忌心理。

第三、与一个人强烈的私心有关。
一般来说,[i]猜疑[/i]心与人的私欲成正比例的。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越想害人的人,就越怕被人害。私欲(权欲、金钱欲、性欲等)越大,[i]猜疑[/i]心理就越强烈。独裁者、野心家的私欲最大,因而疑心就越重。相反地,一个人如果是“无私”,那么,他的行为就必然是“无畏”。如果一个人考虑的总是自己,总是患得患失,那么,他的行为总会带有利己的特征,在他的行为中总会带有“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的特点。
有时往往连自己也感觉得不甚光彩,因此,在其行为中总要“包藏”什么,于是,他就不得使自己的行为“格外小心”,使他的行为“份外谨慎”。对他人也用自己的“小心眼”去衡量、评价,也就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这叫什么?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美国一位名叫潘恩的人说得好:“猜疑是卑鄙的灵魂的伙伴。”现实社会也的确如此,卑鄙的“小人”多猜疑。

第四、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
有的人自小时起,由于父母亲的“专权”,或者在继父或继母的一种极度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其长大后的人格特征就会带有缺乏自信、依赖心强、胆小怕事的人格特征。什么也做不了主,什么也办不成事,唯恐自己犯错误,因而对他人总是小心翼翼,充满了戒备心理。

第五、与人的年龄发展有关。
一般来说,年龄越老,疑心病就大。为什么?因为受新陈代谢规律的制约,人到了老了,各方面的功能都衰退了,就不中用了,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越是自卑的人,猜疑心就越大。此外,人一老,各种各样的顾虑就多了起来,怕子女不孝,怕他人讨厌,怕自自己成为他人的“包袱”,怕„„人的恐惧心理越多,也就容易产生好猜疑他人的毛病。

一般来说,那些对他人充满了太强的戒备心理的人是不太容易搞得好人际关系的。这是因为持有太强的戒备心理的人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信任他人。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假如你是一个领导,对你的下属总是疑这疑那,总认为他人要算计自己,总将他人想得很坏。请问在这种“前提”下,谁愿意成为一个总是被他人怀疑、而且总是被怀疑成一个“心计不纯的人”呢?谁又愿意在这种背景下好好地工作呢?这是因为具有太强的戒备心理,因而总不肯对他人说心里话,总不肯暴露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意图,他人就会感到这个人“不实在”,“不好捉摸”,自然就不太想与他交往。

这是因为具有太强的戒备心理的人往往是一个私心比较重的人,什么都是只想着自己,一到某些“关键的时刻”想到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就将他人的利益“统统地都忘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当然不想成为他的朋友。
还必须指出的是:喜欢猜疑他人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内心充满忧愁的人。一个人老怀疑他人要算计自己,他的心情还能高兴、愉快得起来吗?
如何矫正或改掉这个毛病呢?

首先,要将周围想得光明一点,好一点,而不要将他人想的“太恶”“太坏”。我不是说对周围一点猜疑都不需要。有时候,有一点猜疑可能会使自己更安全一点。我是在说,不应该猜疑“过分”,应该这样想:“世界上的好人总是要比恶人多得多”。将周围的人和事想得好了,猜疑、戒备心理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

其次,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总是停留在对那些“痛苦的事件”的“痛苦的回忆”中去。一个人要学会节制、驾驭痛苦,做痛苦的主人,而不做痛苦的奴隶。一个人越是沉湎于过去,自己就越摆脱不了过去。要相信,社会是在进步发展的,过去的就让他永远过去了。一个人一旦改变了他的陈旧的思维方法,那么,他就会大踏步前进,也就不会“永远怕草绳了”。

其三、古人曰:“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因此,要改变对他人猜疑的毛病,一定要改变自己“患得患失”的心理习惯,不要自己总有一个“小算盘”,总打自己的“小九九”,不要总让私心折磨和支配自己。俗话说得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人私心少了,对他人的猜疑、戒备心理自然就会少了。

其四、不要让成见和偏见蒙住自己的眼睛。不要轻心小人的馋言,也不要轻信他人的挑拨离间,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成见越少,就越不容易产生疑心病。

最后,建议这类人要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去,多交几个朋友,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地开阔自己的眼界,人们的思想境界宽了,胸怀广了,也就不会“太小心眼”了。日本的一位学者说过:“怀疑是由思想的饱食过多而产生的消化不良症,治愈之方不在提供疑问的解答,而是在使之动手工作。”说真地,当一个人生活充实了,工作丰富了,真地从内心感生活无限好时,连找朋友都来不及,那还想到对他人的戒备、怀疑呢?!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理性和猜疑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