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一般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自卑与超越

人人都会有自卑感

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安东尼罗宾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其实在困难面前,人人都能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会依照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感觉。

自卑感表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存在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安东尼·罗宾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

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介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就像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遇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二、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儒的方式不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三、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这也是常见的一;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她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四、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上暂时的解脱等方法。

五、随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梢极的“自我防卫”。

通过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有所作为。

赞(1)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一般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自卑与超越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