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你知道你的性格/人格是由哪些因素影响/塑造的么?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人格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的形成少不了以下几个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于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而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允许有太大的变异。如果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质,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或患有心理疾病。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格发展会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六、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级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行为减少。教育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专制型:作业效率高,对领导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行动,但常有不满情绪。

放任型:作业效率低,任性,经常发生失败和挫折现象。

民主型:完成作业的目标是一贯的,行动积极主动,很少表现出不满。

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期望,并努奋斗以实现老师的期望。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种群体具有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少年亚文化”特征。与幼童不同的是,孩子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他们焦虑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虑不安则主要来自同辈团体的拒绝。

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他们实习着待人接物的礼节与团体规范,他们了解了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在少年团体中,他们拥戴那些“品学兼优”的同伴,而不是那些风头十足、具有漂亮仪表以及体育成绩优异的人。他们喜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具有高智商、精力充沛、富于创造的同伴。在少年期,男孩子倾向于接纳更大更活跃的团体,他们多少会有些无视成人权威的倾向;而女孩子则倾向于较合作与平和的集体。一般来说:少年同伴团体的性质是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不良的少年团伙,这种团伙对少年的人格发展影响极坏。学校、家长及社会要用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来“拆散”他们,要使学生远离这种群体,防止他们对学校及社会带来危害。

总之。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而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七、自我调控因素

具有良好自我调控能力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不会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局限视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而会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同时自我调控还具有创造的功能,它可以变革自我、塑造自我,不断完善自己,将自我价值扩展到社会中去,并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把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变革为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这种依靠自我调控系统去完成的自我塑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需要一个人不懈地努力去完成。

有了强健的自我调控系统,就能实现健康人格的四步曲: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更多请查看 心里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冉龄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你知道你的性格/人格是由哪些因素影响/塑造的么?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