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怪谈(转)

(一)吃猫 吃鳖 吃驴之法

我的家乡习俗是忌讳吃猫的,认为猫有灵性,上辈子是人转世而来,不能吃。当然这很迷信,广东有道菜叫“龙虎斗”“龙”即蛇,“虎”即猫,就是以蛇猫为原料做成的。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关于吃猫的记载“闽中某夫人喜食猫。得猫则先贮石灰于罂,投猫于内,而灌以沸汤。猫为灰气所蚀,毛尽脱落,不烦剥治;血尽归于脏腑,肉白莹如玉。云味胜鸡雏十倍也。这里没有讲烹制猫的方法,而是介绍了处理猫之毛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太残忍了。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5《饮馔部》 记载:
“客有投缙云山寺中宿者,僧为具馔羞,鳖甚美,但讶其无裙耳。入后屋,见黄泥数十团,大如缶。问行者,即向所食者在其中。取龟以黄泥裹之,三日,龟服气,肥味特异”。鳖是一种滋补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鳖肉有滋阴补肾,清热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种功能。尤其男人结婚后最爱之补之。《小豆棚.卷六》记载:“余杭以僧及奢侈,穷极其嗜,因之巧极其饪。好食鳖,于釜顶开一孔,火感水沸,鳖头出口张,僧以醢姜桂之属杓而饮之,鳖熟而味已入矣,如是有年。

《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屠者许方,即前所记夜逢醉鬼者也。其屠驴先凿地为堑,署板其上,穴板四角为四孔,陷驴足其中。有买肉者,随所买多少,以壶注沸汤于驴身,使毛脱肉熟,乃刳而取之。云必如是始脆美。越一两日,肉尽而死。当未死时箝其口不能做声,目光怒突,炯炯如两炬,惨不可视。” 俗话讲“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而将驴如此宰杀,真是令人惊叹。

(二)吃人与历史

从书看到北京有句关于吃的俚语“天上飞的不吃风筝,地上跑的不吃板凳”,这句话听来豪气云天,展示了北京人食欲的无边广阔,实则暗中折射出了饥困与饿相,只有饿疯了才敢这么吃。当然这也不仅仅指北京这地方如此“口无遮拦”。《孟子》一书中,告子讲到“食色性也”。不去“色”你就无法繁衍后代,不去“食”你就无法维持生命。告子将“食”放在第一位是很有道理的,没东西吃,活不下去,什么都免谈。人在性面前会失去理智,同样在食上也会因过度饥饿失去理智。

人饥饿了什么都吃,也吃人,很可怕。

这不是笑话而是有史书记载的事实,我读史书常常看到书中有“人相食”的记载。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如是我闻》记载了这样一件悲惨的见闻“又闻诸镇番公日:‘明季,河北五省皆大饥,至屠人鬻肉,官弗能禁。有客在德州景州间入逆旅午餐,见少妇裸体伏俎上,绷其手足,汲水洗涤。恐怖战悚,不可忍视。客心悯恻,倍价赎之;释其缚,助之著衣,手触其乳。少妇怫然日:‘荷君再生终生贱役无所悔,然为婢媪则可,为妾媵则必不可。吾为不肯事二夫,故鬻诸此也。君何遽相轻薄耶’?解衣掷地,仍裸体伏俎上,瞑目受屠。屠者恨之,生割其股肉一脔。哀号而已,终无悔意。记得读《明季北略》一书,李自成率军攻打崇祯皇帝的叔叔福王,水淹开封,哀号四野,人都跑到房顶上躲着,没有食物,最后竟有卖人肉的。李自成攻下开封,活捉福王,竟将这位皇叔与鹿肉一块炖了,美名曰“福禄宴”,李自成这就不属于饿了去吃人,完全出于报复。

还是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书记载:“盖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干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儿童,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尽买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日:‘肉尽请少待’。俄见曳一女子入厨下,呼日:‘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一女战悚无人色。见周并哀呼:一求速死,一求救。周恻然而心动,并出资而赎之,一无生理,急刺其心而死,一携归,因无子,纳为妾。

《三国》《水浒》中的吃人记载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刘备败给吕布,丢了小沛,舍了妻儿,只身一人逃奔曹操。刘备知名高,人缘好,所到之处,皆争进食。这一天投宿到猎户刘安家,刘安一听是豫州牧刘备,很激动。寻常老百姓没什么珍惜佳肴可以款待,心里过意不去,就想整点野味让刘备尝尝。可是一时仓促,没有啊,咋办?“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日:‘此何肉也’安日:‘乃狼肉也’玄德不疑,遂饱食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都以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刘备逃到曹操那里讲了此事,曹操听后很赞许刘安的这种行为,派人送去黄金百两以示表扬鼓励,杀的好啊。但可以预测的是刘安这小子从此以后再也找不上老婆了,谁敢把女儿嫁给他,说不定刘备那天又来投宿,碰巧又没什么好吃的,刘安脑子一热,卡擦。刘安这小子不是有病,就是对刘备崇拜的精神失常,拿老婆款待客人。再说刘备临别洒泪绝不是为刘安的妻子哭的,他才不会,而是对刘安的感激。刘备曽借古人之口讲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样一位大男子主义者,大概不会对刘安的老婆有多少同情,虽然饱食了一顿。

《水浒传》的记载就没有这么煽情了。武松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被刺配两千里外。途径孟州在母夜叉孙二娘店里吃饭,差点就被拉去作了人肉。孙二娘讲到“今日得这三个行货,到有好两日馒头卖”看看,另外两个押解武松的也跟着倒了霉。幸亏武松留了一手才没被剁成人肉,不打不相识,反而和孙二娘及其老公张青成了朋友。“张青领着武松到人肉作坊看时,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见那两个公人一颠一倒,挺着在剥人凳上”。

《水浒传》四十三回。李逵外出不巧碰见盗用自己名字打劫的冒牌货——李鬼。李逵很生气,胆敢顶着我的名字干这种下三烂的勾当,要杀李鬼。李鬼以家有九十老母要赡养来求情。李逵心一软,放了,还给了银子。不曾想这厮把黑旋风给骗了,还要恩将仇报施以谋害,不想走漏风声被李逵听到,卡擦一刀给结果了。李逵累了半天,饿了。吃饭时却没菜下饭,。“李逵盛饭来,吃了一回,看着自笑道:‘好痴汉!放着好肉在面前,却不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扒些炭火来烧。一面烧,一面吃。” 好嘛,将人吃到这样自然无畏,随心所 欲,境界之高,令饕餮之辈也甘拜下风,望之不及也。

(四)史上最牛的吃法

吃驴 吃鸭与猪肉的奇闻

如果要搜寻中国饮食上的种种怪谈记载,去官场饭局上找,中国的官场是一个很扭曲的地方,包括饮食在内。和珅是历史有名的大贪官,从一件吃的小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奢侈到什么程度。《贪官污吏传》记载:说江苏吴县有贩卖珍珠,重的一颗要两万金,次者万金,最轻者也要八千金。士大夫争相购买,唯恐不得。这就引出了和珅。“问所用,则日将以献和总堂也。中堂每晨起,恒服珠(不知道是碾碎是吃,还囫囵吞服),故心窍通明,过目即记。虽一日之内诸务纷沓,而心中了了,不少遗忘。珠之旧者与穿孔者,服之皆无用。”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吃饭在中国饮食当中还要很多,就不再这详谈了。

言归正传,我近日读清朝野史《木+寿杌近志》,其中记载关于驴的吃法和我以前写过的有异曲同工公之妙。“王亶望喜食驴肉丝,厨中有传饲驴者,蓄数驴,肥而健。中丞食时,若传言炒驴肉丝,则审视驴之腴出,刲取一脔,烹以献。驴刲处血淋漓,则以烧铁烙之,血即止。鸭必食填鸭。有饲鸭者,与都中填鸭略同,但不能使鸭动耳。蓄之之法:以绍酒坛凿去其底,鸭入其中,以泥封之,使鸭头颈伸于坛外,用脂和饭饲之,谈后仍留一窟,俾得遗粪。六 七日则肥大可食,食之嫩如豆腐。若中丞偶欲食豆腐,则杀两鸭煎汤,以汤煮豆腐献之。豪奢若此”

江南曾经有一种吃鸭子的方法:选好鸭子,放入特制的笼中。鸭子落脚的则是一块铁板,笼中放着事先调制好料汁,然后开始加热了,鸭子感到脚下很热,口渴,就去喝那料汁,越热越喝,最后两个脚掌就变成烧烤了。据说,鸭子由于抵抗脚下灼热的痛苦,会全身的精华都集中到脚掌,加之边喝边烤,味在其中,时间差不多了,一双美味的鸭掌也就即将出笼。

《庸庵笔记》曾记载某官吏请客,席间有一普普通通的猪肉,所请宾客一尝,了不得了,太吃了。其中一食客很好奇,询问做法,听后瞠目结舌。做法是这样:其法闭豚于室,屠者数人,各持一杆,追而挟之。豚负痛,必叫号奔走。走愈急,挞愈甚。待其力竭而毙,亟刲(kui)背一脔。复及它豚,记死五十余豚,始足供一席之用。盖豚背受抶,以全力护痛,则全体精华皆萃于脊背一处,甘腴无比,而余肉则腥恶失味,不堪复充烹饪,尽委而弃之。向今年猪肉都贵普通老百姓都不敢问津的地步,在看看人家一盘猪肉竟用五十头猪作原料,只取那么一点,什么叫吃的变态,看看就知道了。五十头猪放在今天起码也要四五万啊。真是高消费,我相信今天的亿万富翁也不敢如此。

(五)蛇癖

《清稗类钞》记:“粤人嗜食蛇,谓不论何蛇,皆可佐餐。以之镂丝而作羹,不知者以为江瑶柱也,盖其味颇似之。售蛇者以三蛇为一副,易银币十五圆。调羹一簋,须六蛇,需三十圆之代价矣。其干之为脯者,以为下酒物,则切为圆片。其以蛇与猫同食也,谓之曰龙虎菜。以蛇与鸡同食也,谓之曰龙凤菜。”

予乡王蒲令之仆吕奉宁,性嗜蛇。每得小蛇,则全吞之,如啖葱状。大者以刀寸寸断之,始掬以食。嚼之铮铮,血水沾颐。且善嗅,尝隔墙闻蛇香。,急奔墙外,果的蛇盈尺。时无佩刀,先噬其头,尾上蜿蜒于口中。这是《聊斋志异》记载的一则奇闻,不过吃法太过粗鲁和野蛮,常人大概不敢一试。据说蛇肉很美,我却没吃过。儿时在家乡曾见一男子捉住一条小蛇后,用随身携带的瑞士军刀刨开蛇肚,取出蛇胆,送入口中吞了下去,我们在场的孩子都惊讶的目瞪口呆,因为在我们家乡对蛇有着迷信式崇拜时不敢随意杀戮的,更别谈吃了。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怪谈(转)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