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人际关系中嫉妒心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在现实生活中,嫉妒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心理是一种病态心理,嫉妒行为是一种破坏行为。

要限制或消除嫉妒的滋生和存在,就要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同时加强个人修养,让自已随时有健康的心态,规范的行为,创新的意识,开拓的精神和永不枯竭的精力。

一 嫉妒的产生及其社会文化基础

嫉妒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嫉妒产生的情况就会不一样。虽然如此,嫉妒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共同的特征。

1、指向性

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嫉妒,也不可能漫无目的地产生嫉妒。嫉妒者所嫉妒的对象一般是自己工作、学习或生活环境中的同事、同学或与自己有着较大利害关系的人。因为这些人同他接近,是其竞争的直接对手。

2、对等性

嫉妒的对象大多是自己年龄、文化程度、地位、境遇相类似而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的人。对于那些处境差异较大的对象,一般不易产生嫉妒。

3、潜隐性

嫉妒可以只有心理,而不表现在行为上,并且嫉妒心理可以深藏于一个人的心理底层,而不为任何人所觉察。

4、自伤性、他伤性和社会伤害性。

一方面,嫉妒心理是由于某种欲望不能满足而产生,当妒火中烧而得不到发泄时,会使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身体健康。

当嫉妒心理表现为嫉妒行为时,同时还可能受到嫉妒者的报复,即所谓害人害已,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嫉妒行为产生之后,嫉妒者一经良心发现,往往产生内疚心理。长期的内疚更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嫉妒行为总是要给嫉妒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即嫉妒的他伤性。最后,自伤和他伤的结果是危害社会,造成社会组织内耗,导致群体内部剧烈的磨擦,使得每个人在社会上处世立身,都必须瞻前顾后、左右照应。

人的精力被大量的内耗所吞噬,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被严重地伤害,生存环境被恶化。

5、个体差异

人与人之间无论在是否产生嫉妒心理及这种心理体验的强弱程度,抑或是在嫉妒心理转化为嫉妒行为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是由于个体之间在思想觉悟、道德观念、文化修养及个性心里品质(如性格、气质及价值取向)等因素之间的差异形成的。

例如对待同一对象,有的人根本不产生嫉妒,有的人只产生轻微的嫉妒,有的人产生强烈的嫉妒。由于人在受到挫折以后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攻击、退化、固执和自我防卫等等。而其中尤以攻击行为和自我防卫最为突出。从心理本质上来说,嫉妒是一种心理挫折。嫉妒心理是一种挫折心理,而嫉妒行为是一种攻击行为

嫉妒者之所以产生嫉妒,就是因为嫉妒者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有人妨碍了他。在竞争中失败面对胜利者产生嫉妒。或对潜在的胜利者产生嫉妒。因此,嫉妒虽然有其心理本质,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导向的作用下产生嫉妒行为,才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危害。

嫉妒心理是一种情绪反应,当这种反应过于强烈而又长时间得不到发泄时,便会危及身心健康。因此,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对于消除嫉妒心理障碍是很重要的。


二、调适情绪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自我安慰法

当个体的心理失去平衡时,自己寻找理由安慰自己,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这样做是利用人的心理规律,起到暂时缓解情绪反应的作用。

补偿升华法

当个体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情绪反应时,可以将引起这种反应的能量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从而使情绪反应稳定下来。例如,高考落第的考生发奋走自学成长的道路,这种平定情绪的方法,就是补偿升华法。

心境适移法

当个体因某种原因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时,个体有意识地避免思考这些问题。或换一换环境,或参与其它活动,例如去浏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接触大自然,或读豪放诗人的诗歌,这样,无形之间使自己的心境得到了迁移,情绪也就轻松下来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人际关系中嫉妒心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