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你能掌控自己的嫉妒情绪么?学会向下比与向上比

在“幸福”这个食谱中,一味重要的配料就是比较,尽管必不可少,但是放得太多,也会毁掉整道菜。

下面我们看一看,比较是如何增强和减弱我们的幸福感的,其中,嫉妒再次起到重要作用。

准确地讲,其实时不时提醒自己生活好歹还不算太糟糕,这有助于增强幸福感。这种健康的心态,包括跟自己比(拿自己目前的状态和自己过去更不如意的状态做比较)和跟别人比。例如,当车子坏了时,想到现在有钱去修理(要是搁在10年前,恐怕就不得不丟掉这辆破车),我们就会对生活感恩。再也许,当面临手术时,想到至少还有人牵着我们的手(不像隔壁那个形单影只的老人),我们也会感恩。

换句话说,当我们觉得生活暗淡时,我们可以回想过去的困难日子,或者看看别人的悲惨境况,这样,我们就会觉得好受一点儿。想象一下生活会糟到什么程度,然后与实际的相对而言比较安逸的生活做比较,鼓舞士气时常用的建设性方法,通常会让我们打起精神。

当然,人们既会向下比,也会向上比。生活并非总是好于从前,我们也并非总是比邻居薪水更高、更聪明。但是,总体上,幸福的人更多的是向下比,而不是向上比。不管他们境况如何,他们都可以找到境况不如自己的人,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境况实际上是多么的好。他们学会了欣赏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觊觎别人所拥有的——他们可能很早就掌握了这门课程。也许是小时候,当他们抱怨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其他的孩子时,他们的父母会向他们指出谁、谁、谁的情况比他们糟糕多了。

不幸福的人,在评价自己的生活状况时,同样既会向下比,也会向上比,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向上比。他们感到非常委屈,成天寻找老天对自己不公的证据。结果,他们选择比较对象时,就会出现偏向,专门挑那些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向上比。“为什么邻居的车比我的好?”他们问。“为什么妹妹能够花那么多钱度假?”偶尔关注一下过得比自己差的人,他们也会品味一下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所带来的快乐很快就会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嫉妒,他们嫉妒那些得到老天厚爱的人(他们认为别人过得好,是因为得到了老天的厚爱)。固执地认为老天对自己不公的人,就会把一个人赢了看作另外一个人输了。他们把一切都看作零和游戏。不管他们追求什么—一不管是爱情、权力还是金钱——他们总是能够找到看似超过自己的人,觉得那个人夺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所有人都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拿自己同那些起点(地位、外貌、收人、权力等方面)比自己髙的人相比时,于是百感交集。我们的挑战就是走出百感交集的状态。为了心理健康着想,重要的是不要向上比,不要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否则的话,嫉妒就会再次露出它丑陋的脸孔,威胁着说要吞掉我们。

社会比较( social comparison)会渐变成嫉妒,让人类最坏的一面显现出来。伯特兰·罗素非常清楚这一点,他说过“除非憎恨某个其他人、国家或者教义,否则很少有人觉得幸福”。但是,我们会问,这种情况下使用“幸福”这个字眼是否合适。罗素还说:“如果你渴望辉煌,你可能会嫉妒拿破仑,但是拿破仑嫉妒恺撒,恺撒嫉妒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我敢说他一定嫉妒大力神海格力斯,一个虚构出来的家伙。”

正如我前面指出的那样,有些人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会幸灾乐祸。还是这种人,他们喜欢向上比,而向上比一般会激起嫉妒、敌意反应。但是,之所以有这种反应,原因不完全在于别人。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观察到的那样:“如果我们恨一个人,他令我们憎恨的地方也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不存在于我们自我之中的,不会使我们烦扰。”因为赫尔曼·黑塞明白,嫉妒的人有着严重的自尊问题。让他们更加不开心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所嘲弄的人。但是,他们也擅长分裂( splitting)和投射,在管理接受不了的那部分自我时存在困难。

我很怀疑,是否有人从来不曾嫉妒过。所谓嫉妒,就是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如财富、权力、地位、爱情、美貌)胜过自己时,心中痛苦、愤恨,并且想赶超过去。我在讨论金钱时就说过,嫉妒是种普遍存在的感受,它能衍生一系列同样痛苦的感受:灰心、愤怒、自怜、贪婪、敔意以及仇恨。出于嫉妒行事也许会暂时得到解脱,但是,这些消极情绪中,任何一种随后都会引起主观烦恼( subjective distres)。嫉妒和所有由嫉妒衍生的情绪,对己对人都是危险的,会囚禁沉湎于其中的人。

人们不会故意展示或者说出这种感受。嫉妒不好表现在台面上,我们宁熈将它藏蒼或者伪装成超然。嫉妒尽管有积极的一面——可以让人努力缩小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也可以增强两性关系的稳定性——但是也往往让人恨不得以眼还眼。结果呢?原本多灾多难的世界又多了个昏了头的人。


我们都知道,嫉妒也是七宗罪之一。《圣经》里满是有关嫉妒的故事。《旧日约》里《十诫》的最后一诫是:“你不该觊觎……”文学作品中有无数嫉妒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里刻画的撒旦。在弥尔顿的诗中,撒旦是个堕落天使,被嫉妒和报复啃噬着,策划了将人类逐出天堂的阴谋。很多国家的很多谚语也揭露了嫉妒的普遍本质:例如,保加利亚谚语“别人的鸡蛋有两个蛋黄”;丹麦谚语“如果嫉妒是感冒,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被传染了”;瑞典人说“瑞典皇家嫉妒”( royal Swedish envy,劝诫人们不要太显摆,免得遭人嫉妒);很多国家还会说“高罂粟综合征”(tallpoppy syndrome,这一表达说明,人们看到成功人士栽跟头时会幸灾乐祸)我所知道的有关嫉妒的故事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俄国的一个故事。有个农民,上帝愿意满足他的任何愿望,但是有个条件—一不论他想要什么,上帝给他一份,就会给他的邻居两份。想到不论自己得到什么,邻居所得到的都会超过自己,农民就觉得很难受。农民仔细考虑之后,最终对上帝说:“拿走我的一只眼睛吧。”小说家戈尔·维达尔也深谙这一点:“光自己成功是不够的,别人还得失败。”

有时,嫉妒被包装成(成功地伪装成)道德上的愤怒。我们习惯把自己当作正义的化身,批评那些我们认为违反了某种道德规范的人,例如,公然抨击那些在还有很多人贫困不堪的世界里过着奢华张扬的生活的人。但是,这种正义感往往掩盖着一种羡慕(比如,希望自己也能过上奢华张扬的生活)。当人们为别人的“卑劣行径”所困扰时,也许梦想着自己也能做出这种“卑劣行径”。他们的愤怒所指向的,也许是自己身上的某样东西,自身的这样东西最让他们害怕。通常,这种东西与性有关。例如,一个憎恨同性恋的人,也许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性取向,于是全图通过抨击同性恋来摆脱这种困扰。

美国很多电视布道者行为不检点,就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宣扬远离罪恶和贪婪,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光顾妓院、滥用信徒的捐款。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书《孽海痴魂》(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由伯特兰·卡斯特主演)讲述了一个神棍的故事。他叫埃尔默·甘特利(F]mer Gantry),身材肥胖,非常贪婪,很会忽悠,专门坑蒙善良无知的人。他利用机会混进了一个基督教堂,爬上了主神父的位子。这个“神都敬畏”的男人,白天布道,讲述罪与罚,晚上则干着他白天唾弃的勾当。道德上的愤怒是萦绕着光环的嫉妒。

安布鲁斯·比尔斯在《魔鬼词典》中,将幸福定义为“想到另一个人的悲慘遭遇而涌上心头的愉快感”,用诙谐的语气道破了嫉妒的破坏性。

德语里有个词语“ Schadenfreude”,意思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快乐。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享受他人的痛苦之上,这说明他/她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尽管他人的痛苦能带来短暂的愉快感,但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和嫉妒、怨恨及复仇心态共存的。如果一个人的心被嫉妒囚禁了,那么他/她就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别人建立连接,或者放松地玩耍,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幸福。

更多请看《性、金钱、幸福与死亡》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著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你能掌控自己的嫉妒情绪么?学会向下比与向上比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