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你的性格与世界观,影响了你之后的人生是否幸福

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情感,培养阻止我们老是想着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兴趣爱好。大多数人天生不乐意待在监狱,而那些让我们闭塞自我的情绪情感是最糟的监狱之一”。​

伯特兰·罗素



他所列举的让我们不幸福的“情绪情感”有恐惧、嫉妒、竞争、罪恶感、自怜,以及自负。他赞同“幸福首先是种心态”的看法。极端的自我中心,就休想得到幸福。我们应该驱走折磨我们的幽灵。幸福的艺术就是让折磨我们的内部力量消失或者最小化。

我们需要冲出自我设置的牢笼。有一句话说:“你笑,全世界跟着你笑。”幸福就像春药,自已不服用几滴的话,就不能让别人服用。

我们不仅用自我中心囚禁自己,还会虐待自己(尽管没有多少人承认)。我们擅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幸福。如果,正如研究发现所指出的那样,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状况——我们如何解释环境并做出反应,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虐待自己呢?我们身上的幽灵来自哪里?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自己过去的囚徒。正如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曾经说过的那样:“只有向后看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得好,则必须向前看。”影响我们行为的内心剧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哪种养育方式下长大。在易受影响的年纪,我们内化了养育者的行为方式,按照他们的样子塑造自己。

发展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已经表明,我们大部分的行为是习得的。证据就在于,当我们揭开那些幽灵的面具时,会发现熟悉的面孔。他们的告诫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不要那样做!穿上夹克,否则你会感冒!如果你那样做,你会变成你叔叔那样,你知道他那些破事儿吧!不要听你朋友的——他的爸妈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的奶奶是菩萨心肠,而你的爷爷是个废物,你现在就像你爷爷一样!不要和那个女孩玩,她只会招三惹四!”小时候,我们内化了诸如此类的话语(既然我们按照父母的样子塑造自己);长大后,这些话语会影响我们看待生活事件的方式。


我们很多人,最后成了自己父母的代理人,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父母的影响阴魂不散,以羞耻感、内疚感、愤怒感、焦虑感、恐惧感以及悲哀感的形式折磨着我们。这些感觉驻扎在我们心底,影响着我们日后的生活。养育者的关键话语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

英国有句谚语说:“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心态。”长大之后的人生观是幸福与否的关键,因为有着不同人生观的人,对同样的事件、同样的环境会做出十分不同的解释。面对同一挑战,有人把它当作机遇,有人把它视为威胁。

为了阐释这一点,讲个故事

有个穷人,他一边穿过一片树林,一边想着自己所遇到的种种麻烦。途中,他停下休息,无意间靠上了一棵神奇的大树,任何碰触到这棵大树的人,都能实现自已的愿望。

“噢,我真希望有杯喝的。”立即,他的手里出现了一杯凉水。他很吃惊,看了看水,确定没有问题后,喝了下去。然后,他意识到自已饿了。“再来点吃的就好了。”他又想。眨眼间,一堆食物出现在他面前。“我的愿望正在实现。”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好,那么,我希望有所漂亮的房子,属于我自己的。”他大声地说。一所房子立刻出现在他面前的草地上。他的脸上笑开了花,继续许愿,希望有几个仆人看管房子。仆人马上出现了,他意识到自已刚刚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于是他接着许愿,希望有个漂亮、忠诚、聪明的女人跟着自已享福——这个女人马上出现了。

“等一下,这很荒谬,”他对女人说,“我不可能那么幸运,不会遇上这样的好事。”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一切都消失了。他摇了摇头说:“我就知道。”然后,他走开了,继续想着他所遇到的种种麻烦。

这个故事再次强调了世界观在幸福等式里的作用。如果我们指望别人让我们幸福,我们只能不断失望。我们需要采取主动。自怜不会带来幸福,放弃也不会。很多人,他们想让自己有多幸福,他们就有多幸福。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成败。我们过于关注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吗?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会怪罪别人吗?还是,我们告诉自己我们能够有所作为?下面,我们看看世界观和幸福有哪些具体的联系。

一、内控与外控心理学家有时会将看世界的方式区分为两种。

他们根据行为导向的不同,将人分为两种。

极端内控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认为切皆有可能,认为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内控的人,将事件归因于自己,认为自己能掌控命运。他们往往很主动,而且具有企业家精神。

相比之下,极端外控的人则认为自己是环境的牺牲品,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缘于机遇或者命运。外控的人甚至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放弃;他们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成。他们更被动,缺乏个人效能感。他们做事情经常以放弃告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是个失败的人,于是完全被动等待——这样只会与幸福失之交臂。

有人在实验室研究中,对狗或老鼠实施电击,这些动物无法逃避电击,最终变得意志瘫痪、麻木不仁。简而言之,它们放弃了。即使换到新的环境,它们也不会自救,因为它们认为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这种现象叫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和研究中的这些动物样,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比如集中营里,经常会失去希望。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些动物实验表明,我们的世界观是习得的。

这样,与外控的人相比,内控的人的生活态度更主动,更可能体验到幸福。控制感<即是想象出的控制感>通常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而且能够缓冲压力。控制感丧失——觉得做什么都是徒劳——会让人觉得无助,而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无助感会导致抑郁及其他精神障碍。

我们从这个例子中获得的启示是:如果我们想要幸福,就需要积极主动。我们需要效仿内控的人,相信自己能起作用。如果由别人写脚本——外控的人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们就不是真正地活着,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坐下等待奇迹的话,我们什么都做不成;说出自己的目标并付诸行动,我们的生活才能获得意义和满足。我们需要听从自己的判决。

我们需要告诉自己:我们不是环境的奴隶,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习得性无助情形

一个公司多年来一直由一个保守、专制的领导主持着,这个领导喜欢集权,什么事都要过问一下。没有他的明确允许,下属不得采取行动;每个决策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最终,这个公司被一个全球公司兼并,这个全球公司有着十分不同的管理模式。新的执行官们接手这家公司后,试图通过“授权”、“敢担当责任”、“企业家精神”等字眼在原公司员工中间宣传新的企业文化。

尽管他们如此鼓励变革《引入更多的现代管理方法》但是结果什么都没变。员工们还是保持原先的习惯,上级不发话就不行动,所有的决策都仰赖上级。尽管处于新的环境之下,员工们还是固守在原有的依赖模式之中。他们不知道怎样换一种眼光看待经营管理。面对新公司的期待,有些员工如此不知所措,最终主动离开了公司。另外一些人,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被请辞了。于是,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士气问题这种混乱持续了一段时间。然而,渐渐的,在新进人员的帮助下,大多数留下的员工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他们发现,独立做决定不会受到惩罚,新的领导说“员工有权自己采取行动”是算数的。他们发现,冒险尝试新做法的人得到了奖赏而不是惩罚,即使他们的试验并不成功。然而,留下来的员工完全摆脱习得性无助还是花了一段时间的。原先的CEO给了他们太多的“电击”,让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了。就像实验室研究中的狗和老鼠一样,他们不会采取主动。

二、乐观与悲观幸福与人格的关系,在乐观这一维度也有所体现。

乐观主义也能很好地抵抗忧愁,心理学家早就知道这一点了。我们是把杯子看成半满的还是半空的?我们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还是比较愤世嫉俗?我们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乐观主义者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最美好的,而悲观主义者则担心好景不长。乐观主义者总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认为每次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遇到困难时,他们视之为挑战,并努力去克服。他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希望,认为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而且,他们认为别人对自己有着正面的看法。积极心理学甚至认为乐观是可以学习的,认为我们能教会自己把半空的杯子看成半满的。


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乐观主义者从定义上来说比悲观主义者更幸福。而且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一点,乐观能带来好结果:想法积极的人,更可能碰上好事。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压力事件身体更健康,事业更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乐观是能传染的。

三、一个人的积极想法能激起另外一个人的积极想法。

相比之下,悲观主义者看待任何事情都很消极。遗憾的是,悲观也能成为自我实现预言。悲观主义者可能因为自己的消极态度而招人厌烦,这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消极心态。乐观主义者建造自己的天堂,享受其中;悲观主义者设计自己的地狱,自我折磨。因为相信坏事无法避免、持续存在,所以他们很容易放弃希望。他们觉得无力改变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

当然,仼何一种生活观都要把握好度。太过乐观——有些人确实如此——会导致自欺欺人、自我挫败的举动;而太过悲观则会导致意志瘫痪。如果我们想拿捏恰当,就要区分哪些事情是我们能够控制的,而哪些事情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这也是健康的乐观主义所强调的一点。如果我们缺乏那种能力——如果我们是有着悲观导向的外控者。我们就容易出现认知扭曲( cognitive distortions)。正如我们先前看到的一样,认知扭曲通常是习得的;在我们易受影响的年纪,养育者灌输给我们一些观念,认知扭曲就是这些观念的遗留物。认知扭曲的表现就是,容易把任何事情看成不是黑的就是白的,夸大或者缩小事件,草率下结论,喜欢“贴标签”(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

当我与一些悲观主义的执行官合作时,我试着帮助他们重构自己看待生活和某些特殊境况的方式,鼓励他们作出小的努力来实现改变,哪怕事情看起来超出了他们的控制。我鼓励他们将挫折看成是挑战,并作出更多努力而不是放弃。我的信条是—一个有据可依的信条就跟我们可以“想出”失败和绝望之路一样,我们也可以“想出”成功和幸福之路。乐观是无助最好的解药,它使得我们能从挫败中振作起来。

三、外向与内向除了乐观与悲观、内控与外控以外,外向与内向也对幸福有影响。

与内向的人相比,外向的人往往对环境更敏感。因为他们对环境里的积极情绪反应更强烈、更肯定,所以他们似乎认为幸福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外向与内向与幸福之间还有进一步的间接联系。与内向的人相比,外向的人更喜欢也更擅长与人打交道。因为社会要求人们多与人打交道,所以外向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因为外向的人在社交情境下更自在,所以他们会参与更多的社交活动。所以,一般说来,好交际的、外向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髙。正如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曾经说过的那样:“幸福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通常是你从事某个活动的副产品。”

四、高自尊与低自尊世界观的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自尊感。

为了让幸福眷顾我们,我们需要对自己持有积极的看法,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确实,幸福最好的指示剂之一就是我们看自己有多顺眼。喜欢自己的人觉得容易对别人敞开心扉。自我暴露、双向交流,通常有助于与人建立关系。坦诚沟通的人拥有更广的社会网络、更多的社会支持,他们更常参与社会活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满足。

另一方面,低自尊的人更可能表现出社会退缩行为、自我中心行为、自我闭塞行为。高自尊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而低自尊的人往往迁怒于别人,或者表现出其他防卫行为低自尊和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

说到这,我们又要回到先天与后天的问题。高自尊、外向、乐观、外控很大程度上来自遗传——也就是,是老天安排好的——还是我们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幸运的是,正如我们先前看到的那样,人格不是100%由遗传决定的,我们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应该把成年时期的人格看作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看看你是什么性格>>>>>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尽管遗传因素影响强大,但是正如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环境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余地,一些生活经历也会改变人格。我们确实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只要我们确实希望这样做。提醒自己关注生活中的如意事件而非不如意事件,我们也许能够建立对抗烦恼的缓冲区,能够更好地应对在生活中遭受到的打击。

所以,你的性格与世界观让你感受到幸福了吗?

更多请看《性、金钱、幸福与死亡》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著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你的性格与世界观,影响了你之后的人生是否幸福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