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活着的最佳状态:游戏人生

爱因斯坦在他的幸福等式里指出了玩耍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他说得对。玩耍和创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再生功用。会玩意味着兴趣广泛,会用不一般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句谚语说:“只会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兴趣广泛的话,我们就会积累幸福的生活经验(以及回忆)。会玩的人往往更幸福。玩耍有助于我们用新的方法看同一件事情。

真正的消遺( recreation)能把它想成再创造(re- creation),能激发灵感,让我们更富创造力,工作效率更高,人际关系更和谐。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打发闲暇时间,他们不知道怎么玩耍。在一个研讨上,有位执行官是这种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想起西班牙伟大画家迭戈·委拉兹开斯(17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的一幅画,画的是西班牙王室的孩子,但这些孩子看起来却没有儿童的那种天真烂漫,显得十分老成。这个执行官(下面我称他为“简”)好像就是从这幅画里走出来的一样。他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忧伤过度。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不得不过早地长大,扮演起本该由父亲扮演的角色。他成了母亲的知心人,尽力帮助母亲走过那些灰暗的日子,并帮助母亲分担忧愁。随着年纪的增长,简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家庭责任。与此同时,他的童年也溜走了。就像委拉兹开斯画里的孩子一样,他从来没有机会玩耍,也没有机会幻想。

长大后,简拼命工作,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的同事和下属说他十分体贴,但是太严肃了。不幸的是,只是在办公室里,他才很体贴;在家里,他和妻子、儿子都很疏远。这也许是因为他过去和母亲的情感卷入太深了,承担了太多不该在那个年龄承担的东西。他把抚养教导儿子的事情完全托付给妻子,对儿子很冷漠,以致儿子长大后,和他之间就像陌生人一样。当和儿子单独相处时,他觉得难受、不自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手足无措。当我遇到他时,他的年纪巳经很大了,他想回到童年,尽情地玩耍。

有些人不知道怎样玩,另外一些人则玩过了头。但是,生活必须非此即彼吗?我不这么认为。当我们学会在做中玩、在玩中做时,我们就更可能幸福。人格健全的人不是一直工作。他们知道怎么笑、怎么玩,怎么和别人一起找乐子。

当我们玩耍的时候(即使是在工作中玩)我们就回到了童年世界。我们再次体验到欣喜感、惊奇感和期待感——这些感受构成了婴儿的世界。我们觉得自己像小时候一样活泼、一样热情。我们进入幻想的世界、白日梦的世界、夜梦的世界,在这里,时间变得不再重要。在这个过渡的游戏世界里—一个介于虚构和现实之间的世界,一个介于泰迪熊和成年人责任之间的世界—我们创造着。

这个世界充满直觉、自由联想、比喻意象、无边无际的想象,简而言之,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世界。这是一个发散性思考的世界,发散性思考通向连接和联想,而连接和联想与新观念的产生有关。成年人进入这个游戏世界后,大脑里会不断冒出创造性的想法,他们实施这些想法,接受验证又从现实中获得启发,整合到原有的想法中,这个过程不断循环下去。

大脑就像降落伞:打开时,工作状态更佳。进入这种思维状态后,我们可以找到新方法,解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当我们玩耍的时候,当我们做着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时候,答案就会冒出来,常规思路下,答案是不会现身的。这种创造性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顿悟的瞬间,是非常令人幸福的。

在自我协助下的退化

为了理解玩耍和创造过程之间深层的动力学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区分出初级思维过程( primary process thinking)和次级思维过程( secondary process thinking),认为初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有着密切联系。这里,初级思维过程指的是由潜意识系统中的能量支配的心理活动,特点是杂乱无章、不遵循逻辑规则,希望立即释放或者满足本能欲望(即性欲)。

例如,梦就是初级思维过程的一个生动例子。相比之下,次级思维过程则是由意识和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是在儿童时期发展起来的,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系统中的能量支配的心理活动,特点是遵循逻辑规则,调节本能欲望的释放,延迟满足本能欲望。然而,性欲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创造过程的地方,是在初级思维过程里。

精神分析学家还引人了“在自我协助下的退化”( regression in theservice of the ego)这一概念。次级思维过程只有退化到玩耍的、原始的、潜意识的思维模式下,才能对创造过程产生影响。创作性产品就是这种退化的结果。处理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是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过程。自童年开始,富有创造力的人似乎就能在想象、幻想和现实之间自如地切换。想象是孩子的专利,而规则是大人强加的,创造过程意味着将想象和规则这对天敌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创作过程不同于“疯子”的创造过程。尽管“疯子”也能创造性”地解决冲突,但是他们的“创造力”更多地像一种“魔力”。他们的“创造性产品”只有他们自己能够理解,外人都看不懂。“疯子”的创造过程,是退化出错的一个例子。不管他们创造出什么产品,他们都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他们创造的象征性产品含义太过隐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当我们仔细观察创造过程,我们也许会发现其动力来自未了结的记忆( unresolved memories)——我们内心剧场的“幽灵”。这些让我们充满好奇和渴望的“幽灵”,能够想象提供养料。孩子的游戏能够起到驱除这些内心“幽灵”,让其升华的重要作用。如果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对孩子的游戏表示兴奋和兴趣,那么他们也能起到对付这些“幽灵”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孩子的游戏,他们得以分享孩子的过渡世界。一个介于幻想和现实之间的世界。无拘无束、自由想象的游戏,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能为日后的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但是,孩子的创造力能否得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如何处理社会强加到自己头上的限制。

见过富有创造力的人,我们就会发现,与普通人相比,他们可能更原始,也可能更文明;他们可能更具破坏性,也可能更具建设性;他们可能更疯狂,也可能更理智。他们愿意做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艺术和科学中的创造不过就是如此—超越日常现实,创造新现实。创造力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米开朗琪罗好像说过:“我在大理石中看到天使,于是开始雕刻,直到将天使从大理石中解放出来。”富有创造力的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云彩,还能从中辨认出形状。

任何一个新想法最初看起来都很疯狂,天才不过是能够用稍微不同于常人的方法看待同一件事情,这也许是个真理。富有创造力的人能够从新的角度看待其他人想当然的事情。创造是新颖战胜习惯,将没有联系的东西联系到一起。尽管创造力意味着幻想到现实之间存在定程度的流畅性,但是,我们需要记住,创造力也需要一定的秩序。

尽管富有创造力的人一般都喜欢玩耍,但是真正的创造力能将玩耍和纪律、责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玩耍不和老对头——执蓍、坚持、毅力—绑在一起,也不可能创造出什么东西。在创造过程中,念头最先出现,然后是将念头具体化成计划,然后是将计划付诸实践。只有坚持不懈,计划才能最终变成现实。引用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话说就是:“幻想,如果被理智遗弃,则只能生出‘不可能’这个怪物;如果幻想能和理智结合,则能成为艺术的母亲,生出奇迹。

处理丧失

画家爱德华·蒙克曾经说过:“疾病、疯狂、死亡是围着我摇篮的天使,并跟随我一生。”蒙克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丧失和哀恸体验。我们有些人—还是孩子时——能够很好地处理童年的创伤,但是有些人可能就有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会持续一生,比如处理心理创伤。创造力和某些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之间往往存在相关性。很多研究表明,同一般人相比,创造力极强的人患双向性障碍(又称躁郁症)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保留疯狂的一面

因为玩耍对获得幸福而言相当重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评估自己玩耍的能力。工作中,我们质疑过那些一直被想当然的事情吗?办公室里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们真正兴奋起来吗?工作之外,我们有什么爱好吗?我们参与过运用我们大脑其他部分的活动吗?我们时不时地展示自己疯狂的一面吗?我们做白日梦吗?我们在意自己晚上做的梦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给出的肯定答案越多,说明我们的状况越好。用玩耍的心态面对工作职责能够培养创造力,有些业余爱好和追求则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观,让我们重获活力。不管我们偏爱更温和的活动(比如看鸟、种花、飞钓),还是更刺激的活动(比如打猎、跳伞、直升机滑雪),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的业余生活很单调,退休后我们就会觉得很难适应;当我们老了,身体不那么硬朗时,我们的选择余地就很小,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我见过很多一心只知工作的人,男女都有,他们退休之后就有很强的失落感。工作的时候,他们从不在办公室之外找乐子。他们的发展完全围绕着工作。当他们在中年晚期离开工作岗位后,就会觉得被遗弃,觉得很孤独,没有方向,变得抑郁,也会表现出其他压力症状。有些人甚至过早地去世了;他们没有时间休闲,那就只好花时间生病。

探索需求人们在玩耍过程中体验到的成长,和探索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索需求是认知和学习的基础。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称这种需求为“能力动机”( competence motivation)。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会,但是他们天生具有探索周围环境并学习如何影响、操纵周围环境的能力。怀特(以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把探索看作基本的动机需求,而探索行为的目的就是获得应对环境的能力。探索过程中的成功能带来效能感,而效能感又能进一步显著增强自尊感。

出生后不久,这一探索动机需求就显现出来。儿童观察研究报告说,新奇的事物,以及发现某种行为的效果,能够刺激婴儿的大脑细胞,并且引起长期的注意力唤醒状态。整个成年期,如果有机会进行探索,类似的反应还会继续出现。和探索需求密切相关的是自我主张需求( need for self- assertion)——也就是能够自己选择做什么的需求,在探索、主张需求的驱动下,玩耍式地探索操纵环境,会产生效能感( sense of effectiveness)、能力感( sense of competency)、自主感( sense of autonomy)、主动感( sense of initiative)和勤奋感( sense ofindustry)。

理解这一基本动机需求,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学习并非仅仅是为成年生活做准备的事情。相反,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需要继续开发潜能,继续成长,继续发展个性。一生之中的不同时期,我们需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和任务。

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会发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时时刻刻都有新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有数不清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持续学习意味着满怀热情地投入生活:体味生活的变迁、声音和色彩;运用我们的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培养审美情操;

喜欢冒险

我们在正规教育中学到东西是重要的,然而,我们在学校之外学到的东西往往是更重要的。实际上,很多东西是别人教不了的,这些东西需要在做中学—只有做过了,才能记住。实践知识的检索率比课堂知识的检索率要高得多,因为生活中的关键事件会经常出现在回忆中。

我们越学习,就越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这并非坏事:知道自己懂得很少是很重要的。实际上,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无知,因为它是推动我们进行深入探索的动力。生活充实幸福的秘诀之一,就是保持求知欲。但是,除了好奇和学习之外,我们还要有冒险精神,敢于挑战已有的观念。正如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最大的困难不是接受新观念,而是忘却旧观念。”

所有的生活都是成长过程和变迁过程,人类的生活也不例外。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新塑造自己。我们也需要试验。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挑战自我和环境的极限,我们就发展得越好。有时,我们的努力也会失败,那是肯定的。但是,暂时的挫折也是学习机会。

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兴趣,那就做什么都没有意思。我们的兴趣越广泛,我们越有活力。认为自己可以不用再向别人学习的人是孤独的人,这种傲慢的姿态会招致灾难。就像持续学习能让我们保持年轻样,终止学习会加速衰老。实际上,没有什么比不思考、不动脑更让人老得快。很少有人的脑子是磨损坏的,大多数人的脑子是锈掉的。为了生存,我们需要保持求知欲,追求个人成长。

如果我们能保留一份童真,坚持学习就不是那么难以做到。玩耍有助于我们把探索新环境看作探险。想象允许我们探索那片很少有成人涉足的广阔的未知领域,进而允许我们开发潜能。创造力允许我们建设性地运用我们的想象力,随心所欲地运用记忆中的童年经验。最后,好奇给我们带来发现新事物的幸福时刻。往往,真正的挑战不是想出新答案,而是提出新问题。如果不去探询,我们将永远不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字眼,用得再多也不过分。

学习的快乐还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好老师,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但是,重要的是教会别人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创建力( generativity)—愿意做别人的老师,真正地关心别人——是影响中老年人幸福感的更为重要的因子。看到曾经处于我们庇护之下的年轻人很有出息,我们会感到十分幸福;嫉妒下一代,则会让人不幸福。

生命中唯一永恒不变的是变化。”如果我们愿意学习,无处不在的变化就是我们的老师。实际上,既然墨守成规会导致僵化和停滞,那么我们不只应该接受变化,而且应该寻求变化、打破常规,让自己和别人都大吃一惊。我们需要对过去释然。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东西。

当我们打破单调沉闷时,我们需要祝贺自己。我们需要找到在人生游戏中成为选手而非观众的方法。80岁时拥有30岁的心态,好于30岁时拥有80岁的心态。活着会变老,对活着失去兴趣也会变老。

更多请看《性、金钱、幸福与死亡》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著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活着的最佳状态:游戏人生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