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一个人的行为原来是可以被塑造的,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个不成形的石膏通过雕琢打磨,可以变成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一匹桀骜不驯的野兽通过训练与驯化,可以变得温顺听话。而一个人,通过一些不同形式的奖励与惩罚,就可以塑造他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常见的一个情景就是上学时,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做出一些塑造型的行为。

​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在最初时,老师会对那些勇于举手发言的人给予口头表扬;然后,选择性地对那些回答出彩的人进行奖励。你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举措。站在同学的角度来说,自己的行为居然可以带来老师的表扬或奖励(也可以说是满足了自己是被认可的需要),也就会慢慢变得喜欢重复那些能够为自己带来益处的行为,增强了某些方面的信息。

当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那些经常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或鼓励的同学,是不是会变得有些不自信、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受到认可的,变得越来越好;不被认可的,变得越来越消极不只是学习中,在工作生活中一样可以得到印证。

在某公司上班的报告员美佳,由于工作原因常常经常向上级做报告,自己本身已经了工作几年,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对于这份工作感觉还是得心应手的。但是,一个新来的领导,打破了这种现状。

新的领导非常追求细节,常常添加自己的主观思想,对于美佳的报告经常能指出来一些细小的问题、或者对于不同思想的否定,但是他的做事风格并不是耐心地指出问题,而是大声的嘲笑式的讽刺,“你都工作多年了,怎么这都能错?”,“我分分钟就能做完,你这也太慢了吧”,“你这种想法不对,应该是这样的……”。

一次、两次还好,美佳认识到是自己的不足,会加强相关的补充。但是,次数多了,美佳逐渐变得有点消极,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认可,次次被嘲笑,难倒真的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么?

有时竟不愿面对新的领导,而会想念之前的领导。久而久之,慢慢丧失了对工作的激情。这是一个‘塑造’失败的例子。

心理学家斯金纳一直强调情境性刺激(如环境事件)对行为的直接影响。情境性刺激以两种方式影响行为。

第一,作为行为的外部结果,情境性刺激起强化物的作用,它增加先前行为发生的频率。当某一行为与其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关联(即行为X出现,则结果Y以某种可预期的方式随之发生)时,由该行为所导致的环境结果就起到了强化物的作用。

第二,情境性刺激通过其信号功能对行为进行控制。这些刺激提示我们强化事件在何时或何地紧随行为发生。当情境性刺激充当辨别性刺激( discriminative stimuli)时,它提示我们如果此时此地实施行为X,就能够获得预期的行为结果Y。但是,如果情境性刺激发出另一种不同的信号,同一行为可能不会获得强化,甚至可能会带来麻烦。

当我们的行为是改变环境中某些方面的手段时,即行为是实施改变的工具时,我们就会在某一特定反应和该反应的结果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当行为结果是令人满意、有益的或者是令人愉快时,相应的行为就会不断地被重复,并最终可能成为一种习惯。当获得强化的行为非常复杂,或者个体难以习得这一行为时,就必须先对该行为进行“塑造”。

塑造( shaping)是种学习程序。在这一学习程序中,最初对任何与目标行为相类似的行为都绐予奖赏;然后逐步提高标准,只对与目标行为越来越相类似的行为予以奖赏;最后,只有在目标行为真正出现时,才予以奖赏。

这种简单的原则已经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你是被塑造好了,还是坏了呢?

更多查看: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菲利普.津巴多著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一个人的行为原来是可以被塑造的,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