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心理学|现在所做的事情,你是真的感兴趣,还是因为钱给的到位?

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称之为过度合理化效应,是指向那些最初因为兴趣而引发的行为提供奖赏或者报酬时,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会变得更少地喜欢他们的这些行为。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辩解,使我喜欢这样做”这一态度受到了抑制,而奖赏似乎成为了对行为的解释。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你应该有听过,证实了这个效应。

一位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某一条街上,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闹的男孩在这儿玩耍。这种喧嚣惹烦了他,于是他把这些男孩叫到了家门前。他告诉男孩们他喜欢听他们那令人愉悦的声音,并且许诺如果他们明天再来的话他将给每人50美分。

第二天下午,这群孩子又跑来了并且玩得比以往更加放肆。这位老人又给了他们钱并许诺下次来还有报酬。第三天,他们又来了,大肆庆祝,而这个老人又给了他们钱,这次是25美分。

第四天孩子们仅得到了15美分,老人解释说他那干瘪的钱包已经快被掏光了。 “求求你们,尽管这样,你们明天还能以10美分的价格来玩吗?”

这些孩子失望地告诉他他们不会再来了。他们说,这样得不偿失,因为在他们房子前玩整整一个下午只有10美分。

上面的这个故事中老人把金钱奖励,作为了对男孩们行为控制的一种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对于子女们的教育也会出现过度合理化的情况。

中学生小华在上学期间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强的兴趣,喜欢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奥数相关的资料,数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小华的父母也对其寄予厚望,认为他在数学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便开始筹划着重对小华数学方面的培养。一方面报班参加奥数辅导,一方面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如果表现好的话)。

一开始小华认为父母给予的奖励是自己的认可,便欣然接受。这促进了小华对数学更近一层的兴趣,也体现了追求兴趣可以换来一些回报。

本来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必然导致结果很差。

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小华自身的努力与能力,牢牢占据了学校数学相关的考试、竞赛等榜首。并开始接触一些省、市级的相关竞赛。同时,小华心里开始琢磨,用成绩去和父母换取一些丰厚的奖励。

这也很正常,但是小华的父母急于心切,用奖励和更加严苛的学习要求去控制了小华的学习生活。

“如果你获得了市比赛的前三名,我们会满足你的要求,但前提是,你还需要放弃周末休息、玩耍时间,去参加强化班的学习,为了XXX做准备…”

如果小华在学校的某次成绩出现下滑后,换来的就是父母的职责与批评,哪里还有奖励。

而且在越来越紧张的节奏中,小华开始渐渐地产生了疑问“没有休息时间,没有自己玩耍的时间,父母控制了我的生活,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什么要这样?”

年纪尚小的小华没有正确的引导下,出现了逆反心理,开始和父母对抗,对数学的兴趣逐渐丧失。

当然,这样的情况肯定不在少数。

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关键是报酬意味着什么: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人们的成就(那会让他们觉得: “我很善于如此”),则它们会增加个体的内部动机。

而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在这些情形下,奖赏可能把兴趣转变为工作;而一旦工作的理由不再存在,例如奖赏被中止,“工作”就会停止。

青少年如此,成人们也是如此。最典型的是加班这个例子。

真正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狂,经常会废寝忘食地去研究,去学习。上班、下班都一样,也不管有没有加班费,这是真正的兴趣。

公司制定了加班补贴的制度,下班后有很多人加班,这里也许是有一部分人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获取对等的报酬而已。

公司强制加班,但是没有补贴,那些工作没做完也不去加班的人,也许是真的对这份工作无感了吧。

所以,当下你做的所谓感兴趣的事情,是因为真的感兴趣,还是因为钱给的到位?

感谢关注:七宗罪
一起阅读解析心理学知识,欢迎收藏、评论与分享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心理学|现在所做的事情,你是真的感兴趣,还是因为钱给的到位?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