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庭的故事都蕴含着绝望和希望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拓展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引入了“陌生情境”( strange situation)的概念。这是一种实验范式,在该实验范式中,实验者安排12~18个月大的孩子与他们的母亲短暂地分离然后重聚,并观察他们在这种情境下有何反应。

根据依恋关系安全程度的不同,区分出三种基本的依恋类型。

​安全的依恋关系(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
回避依恋型(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她观察到,多数孩子与养育者之间有着安全的依恋关系( secure attachment style)。尽管单独与陌生人待在一起时孩子会表现出烦躁迹象,但是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会主动迎上去,让母亲抱一会儿,然后继续玩继续探索。这些孩子之所以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对他们的需求很敏感,而且积极回应他们。

她所观察的孩子之中,40%属于相对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这些孩子与母亲分离时,表现得十分焦虑,而且安斯沃斯发现,有趣的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欲迎又拒。安斯沃斯解释说,这些孩子之所以表现出矛盾的态度,是因为母亲对待他们的方式变化无常,有时热情、有时冷漠,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心情。这种变化无常的关系带来的结果是:孩子是如此的担心不能在母亲那里获得关爱,以致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安斯沃斯还观察到,有些孩子属于第三种依恋类型,她称之为回避依恋型(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这些孩子在与母亲分离期间似乎并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他们也没有表现出欣喜。但是,这些孩子只是很好地掩藏了自己的焦虑。尽管他们避免对养育者产生任何依恋,但是内心里他们还是有感觉的。安斯沃斯发现,这些孩子的养育者通常生硬地拒绝所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据这三种依恋类型所做的预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长大成人后,我们按照各自已经内化于心的关系脚本,与他人建立关系。这些已经内化于心的关系脚本影响着我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也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交往的期待与体验。

儿时形成的依恋类型也会伴随我们成年之后的生活,影响我们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影响我们对伴侣的选择。成人在恋爱关系中安全感的高低,部分地反映了他/她在童年早期阶段的依恋经验当然,童年依恋和成年依恋还是有重要差别的。

第一,童年依恋并不对称,关系往往是附属性质而不是交互性质,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多于父母对孩子的依赖。

第二,成年依恋中往往摻杂着性的成分。根据某人的童年依恋类型,我们可以推测他/她成年后在男女关系中有多大的安全感,多大程度上担心会被伴侣抛弃,多大程度上自信会持续得到伴侣的关爱。

有些人能够依赖他人,也能让他人依赖自己;相比之下,有些人则对男女关系没有安全感,充满焦虑,担心他人不够专一,当自己的依恋需要未被满足时容易沮丧和生气;有些人则会采取回避策略,表现得不怎么在乎亲密关系,不愿意过于依赖他人,也不愿意他人依赖自己。

尽管母子关系是各种关系模式的基本模型,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双向关系后面经常跟着童年时期一个典型的三角关系:母亲父亲以及孩子之间的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如何在家庭里展开,孩子与母亲之间、孩子与父亲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联系,也能影响儿童成年之后对婚恋依恋( romantic attachment)的处理。

这个三角关系也可能呈现岀病态,即三方之间的相处模式被迫重复某种功能失调成长过程中的这个三角关系也可能为以后婚恋关系中的矛盾埋下导火索。

乔治·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摆脱不了家丑,那么你也许可以与之共舞。”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庭的故事都蕴含着绝望和希望。

更多请看《性、金钱、幸福与死亡》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著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庭的故事都蕴含着绝望和希望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