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倾向于寻找与自己接近的人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倾向于寻找与自己接近的人,或者是接近“理想自我”( ideal self)的人。我们期望能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也期望能给对方他/她所没有的东西。更复杂的是,我们可能潜意识地将被自己否认的那部分自我投射到对方身上,同时潜意识地内化对方投射到我们身上的、被对方所否定的那部分自我。当然,这些看法很多都是虚构的。如果我们彻头彻尾地了解对方,那么我们就不能“爱”了。爱需要保持一点神秘感,这样方便对方成为我们投射性认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对象。

投射性认同是个人际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部分自我被投射到别人身上。个体把自己无法接受的情感、冲动或者想法错误地归结到他人身上,以应对情绪冲突或者内外界压力。但是和简单投射不一样的是,在投射性认同中,投射者强迫投射对象按照他/她的投射去思考、感受或者行动。

也就是,伴侣中的一方A实际上在另一方B身上,诱导出B原本没有的、在A看来是错误的想法、感受或者行为,于是就很难说清到底是谁先对谁做了什么了。投射对象然后对所投射的想法、感受或者行为进行加工和转化,使它可以被投射者重新内化(重新体验并理解)。这一过程创造出一种境界:自我与他人之间I边界,或者自我与他人的定义变得模糊。投射性认同可以拉近投射者与投射对象的身体距离。通过这种人际之舞,伴侣双方可以利用彼此,“修复”各自童年时期体验到的创伤。

有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这个来访者说,她的父亲是个酒鬼,而且性情很残暴,小时候,她经常被父亲的酒后失控吓得胆战心惊。她还记得父亲发酒疯时殴打母亲的情形,那个时候,她非常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迫切希望赶快长大,离开这个家。讽刺的是,长大后,她似乎重蹈了母亲的覆辙,嫁给了一个同样残****。从她的讲述中,我推断出,她选择了一个性格很像自己父亲的伴侣,并把父亲身上(或者她自己身上)她所不喜欢的东西投射到伴侣身上。她的伴侣内化了这些性格——潜意识地—一—并且按照这些性格行事,让两人的关系雪上加霜。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选择伴侣时,之所以选择了和父亲类似的人,是想解开她童年时期打下的痛苦心结。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女人挑选这样的丈夫是为了治疗自己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

有个老掉牙的笑话是这么说的:婚姻就是让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变成一个人,当他们试图决定变成哪个人的时候,麻烦就开始了。伴侣之间存在两种无意识的契约,一种是神经质的,一种是发展的。在第一种情况下,伴侣双方无意识地共享一些东西——正如前面的例子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投射性认同来共同应对焦虑。伴侣的一方为了应对情绪冲突或者内外界压力,把自己无法接受的情感、冲动或者想法传递给另外一方;另外一方不是真的去处理这些情绪冲突和内外界压力,而是把这些情感、冲动或者想法当作自己真实的一部分接受下来。结果,双方都陷入一种神经质状态。

任何两个连接紧密的人,都有把各自的想法和观念——不一定总是建设性的——传递给对方的危险,这种交互作用会迅速变成感应性精神病( folie a deux),即伴侣中的一方所表达的妄想观念被另一方吸收和复制,因为后者拼命想要相信前者—一那个让后者投入了很多并且让后者依赖的人。“当然你是对的,亲爱的;不管你说什么我都相信,亲爱的”是支持型配偶( supportive spouse)的常见反应,另外一方则把这个反应当作对自己妄想观念的肯定,于是更加坚定这些观念了。

有时,我们会发现某对夫妇的关系模式复制了其父母的关系模式。这样的夫妇似乎进入了一张神经质的网,陷人了同样的关系模式,重复着某种强迫症。他们不想这样,却又无力摆脱。

在发展契约下:双方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自被否认的那部分自我,并且希望双方能够更好地整合。伴侣关系成为个人成长的一个机会。双方都不想重复过去的错误,不愿重蹈父母的覆辙。想要一个全新开始的愿望决定了伴侣选择。

更多请看《性、金钱、幸福与死亡》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著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倾向于寻找与自己接近的人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