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你属于假想人格吗?把自己的理想自我投射到伴侣身上

心理学家海伦·多伊奇( Helen deutsch)首次提出“假想人格”( as-if personality)概念。具有“假想”人格的个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真实,让人摸不清其真实想法,但是他们与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似乎都很正常。

然而,这些人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的自我是虚假的,他们的情感几乎没有深度。有人也许会说:“实际上,他们确实很肤浅。”觉得他们就是电影中的人物,无法控制自己所演电影的剧情。他们把自己看作木偶,被无形的绳子操纵着。有时,他们自己都觉得虚伪,觉得自己是骗子,担心很快被人识破。

具有“假想”人格的人当中,女人多于男人。这种女人往往沉迷于短暂、时髦的恋情。怎么说呢?如果她们和画家恋爱,那么她们就只谈论艺术;当她们再去和商人恋爱,那么她们会对股票市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她们和商人分手之后找了一个外科医生,她们突然又对一切与医学有关的东西感兴趣。这一模式可以不断延续。


有人这样描述她的生活:“老实说,我不是按照我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我自己的需要似乎完全被排在了第二位。我怎么工作、怎么思考、怎么打扮,甚至我有哪些嗜好,这些似乎总是由我生活中的男人决定。我猜我一定有看他们脸色的天分,这让他们感觉良好。我知道怎样取悦他们,他们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但是,有时我会感到窒息,好像自己完全没有自由。”

不过至少,这个女人还没有对自己完全失去掌控。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意识到这样演戏不会让自己和伴侣之间的关系维持多久,因为感情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她想做些什么,她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要不是她想改变,那她就具有“假想”人格了。她就像肥皂剧里的女主角,过于依赖身边的男人,拱手让出决策权,让关系完全失衡。她陷入演戏的生活,无法自拔。尽管伴侣感兴趣的东西她不一定真的感兴趣,但是她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取悦伴侣。


除了“假想”人格因素外,男女不平等也是女性表现出“假想”行为、陷人泥沼的原因。女人在经济上依赖男人,是女人容易在两性关系中展现虚假自我的一个解释。跳起婚恋这场双人舞时,她们开始混淆自己与伴侣的自我。

这些女人有意无意地希望:把自己的自我绑在伴侣的自我上,可以补偿她们的无权感( sense of powerlessness)、自我疏离感(self- alienation)以及内心分裂感( inner division)。她们幻想:通过这样做,她们可以获得权力、变得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点,她们把自己的理想自我投射到伴侣身上,让伴侣成为某种英雄。

有时,她们过于依赖伴侣以至于她们不能告诉伴侣自己想去哪里吃什么,也不能决定自己穿什么、做什么。她们没有稳定的自我感,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只能过空虚的生活,羞于把精力投入到个人成长以及自我实现当中。追根溯源,这种行为的原因在于早期母子关系—一早期母子关系存在缺陷,不利于真正的个体化。

太多女人想成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她们不在乎失去自我,她们看任何事情都是从自己男人的角度去看,重申自己男人的观点,而不表达自己的任何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她们成为依附于自己男人的大孩子,希望伴侣能为两人承担一切。她们退回到婴幼儿时期,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依赖自己的伴侣。在这个原始画面中,性还是存在的,不过其功用就是唤醒与他人融合的古老记忆。对某些人来说,性甚至还能抹去自我的边界,将分离不同个体之间的界限模糊化。

沃尔特·迪士尼的电影《白雪公主》的结尾,英俊的王子骑着白马(必不可少的道具)来到公主身旁,用一个神奇的吻唤醒了受到诅咒的公主,然后带她离开了过去的一切苦难——包括她邪恶的继母、劳碌的生活、在森林里迷路后照顾七个小矮人的日子——暗示着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会吗?

小时候,我们都在入睡之前听过这个精彩的童话故事。它让我们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只要我们足够虔诚,总有一天,命运女神会眷顾我们,让我们梦想成真。然而,尽管大多数童话故事都以“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尾,但是主角通常都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童话故事通常以喜剧结尾,但是以悲剧开头:父亲或者母亲去世了,要么病重,要么失踪;通常有个恶毒的继父或者继母,男主角或者女主角受到极其残忍或者不公平的对待。然后,爱情降临,两个人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管他们以前的生活是多么悲惨。

建立在罗曼蒂克式爱情基础上的伴侣关系是个不错的概念,但是只要我们把神话般的理想人物形象投射到伴侣身上,并且要求他们像童话故事所讲的那样—让我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就决不会把他们仅仅当作人类去真正地爱。自恋型客体选择( narcissistic object choice)当然会走向幻灭,并把我们带人非常原始的领地。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种选择基于古老的向往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把这种关系看作企图回到个体发展的共生阶段( symbiotic stage),在共生阶段,孩子的自我还未分化出来,它和母亲之间的界限还很模糊。但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摆脱原始欲望。执着于此只会导致失望。也许最好不要寻找“如意郎君”;也许应该学会认可“不错郎君或者“够格郎君”,并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通过联体结对来沉迷于倒退的儿童状态,或者逃避对孤独的恐惧,只能导致灾难。

只有两个人都愿意也都能够保持自我,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运行。有效的伴侣关系需要健全的人格,以应对任何关系都会经历的风风雨雨。浪漫固然是个好东西,但是伴侣关系需要超越浪漫的想象。稳定的关系需要双方不仅看到彼此积极的一面,还要看到彼此消极的一面,并且接纳彼此的缺陷和弱点。毕竟,正是不完美让我们成其为人。罗曼蒂克式的爱情能够永驻当然很好,但是,毕竟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要食人间烟火,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荼。

伴侣们不该指望互相依赖,也不该回到联体结对的状态。乐于发现对方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学会处理两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才能构筑良好的伴侣关系。

健康的伴侣关系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帮助对方成长到为自己负责的自主个体,不互相纠缠或陷入某种感应性精神病状态,不逃避生活。

更多请看《性、金钱、幸福与死亡》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著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你属于假想人格吗?把自己的理想自我投射到伴侣身上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